立夏剛過,金陵市上空的太陽就如紅柿子一般高高的掛在白雲上空,碧藍的天衍射下,陽光照在人的身上,猶如火燒一般。
著名的華夏六朝古都金陵,不僅有冠絕江南的溱淮河,更有四大火爐之一的名稱。
金陵明皇城牆上,走著一群頭戴太陽帽,身穿著印有京城大學白色襯衫的人行走在古城牆上。
一位帶著黑框老花鏡老頭,對著古城下的一草一物指指點點,頗有指點江山的味道。
“李教授,您說金陵占據長江天險,南有溱淮河繞城而過,是水運集散地。這裏自古就有“龍蟠虎踞”的美譽,鍾山龍蟠於東,石城虎踞於西,北有玄武湖一片大水麵,而且南明皇城規模質量一直都是強於北皇城,卻為何還要遷都呢?”一清秀的短發男子對著不停拍照的教授問道。
“沈洛,你說的隻是一方麵,北方多戰亂,如果發生戰爭從金陵到北方路途遙遠,而北方建都卻能快速的得到消息,才能組織力量抵抗敵人的入侵,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子守國門,君臣死社稷。”李教授擦著汗向一旁叫做沈洛的年輕人解釋著。
因為從小熱愛曆史文物,沈洛高考那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京城師範大學曆史係,後來又一路讀博成為了國內著名文物鑒定專家李三立的門生。
作為華夏文物鑒定協會副會長,把一身的獨門鑒寶,論古判真假的學識全都傳授給了沈洛。
讓他不到三十歲就成為了京城大學最年輕的副教授。
這次金陵之行便是為了做一個曆史欄目,由於近些年網絡視頻的火爆,不少大學都做起了自媒體來招生。
這次不僅為了招生做準備,也為了更好的宣傳文物的現象,從而能夠呼籲各界人士更好的重視。
“教授,咱們是不是向國家申請一下,這些建築太過於破爛了,是應該修複了。”沈洛望著角樓上的爛瓦破琉璃。
李三立對著角樓拍完一張照片後談了口氣道:“你又不是不知道,現在改革開放進入全麵發展時期,咱們國家正在邁入現代化潮流,都在發展經濟,能保留下來就已經很不錯了,但願以後有人能慢慢重視這一塊吧。”
望著滄桑的角樓,雖然巍巍挺立在大明城上,但破衣爛衫的模樣,真比不上京城的明皇城。
現在國家大力發展旅遊業,但大多旅遊景點是私人承包,雖然是為了利益最大化。
但能有效的保護建設景點,而金陵明皇城是不收門票的,也因此少了很多利益上的效益,導致文物古跡沒有得到完善的保護。
近百年來華夏的文物傳承幾乎遭受到毀滅的打擊,有些是天災人禍,但多數還是缺少無知和意欲熏心造成的。
李三立就曾親眼見過明代大書法家李在書寫的墓誌銘被當做茅坑墊腳石。
還有把清代古籍手稿當做擦屁股的草紙,簡直是可笑又可恨。
更是被RB那些人,在華夏大量低價購買文物,讓華夏文物出現在他們的博物館中,而且那時候買這些文物簡直就是白菜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