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萬沒想到李儒會突然間回來了,李儒這次卻向董卓來報喜了。董卓有點不明白了,李儒道:“奉先不但武烈過人,一招落敵將張飛於馬下,敗公孫瓚、王匡虎牢關前,更是慧眼了得,不得不讓微臣佩服。”
董卓哈哈大笑:“哦?”
李儒道:“李催軍中有賈詡者,子文和,乃武威姑藏人。初時察孝廉為郎,因有病辭官,西還至汧,路上遇見氐人,與其同行的數十人皆為氐人所抓。賈詡為脫身,便騙他們說:“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當時太尉段熲,因為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所以賈詡便假稱是段熲外甥嚇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還與他盟誓後送他回去,而其餘的人卻都遇害了。”
董卓訝囈的看著他:“李催軍中有此人?卿當為我引來。”
李儒道:“丞相遲了一步,今為奉先所得。”
董卓聞言哈哈一笑:“我兒奉先有此慧眼,當不複為莽夫矣!”
李儒也笑道:“正是如此,我見將軍文韜武略,此後不久必當剿滅山東群凶,掃清諸賊。所以誠為丞相高興,特來賀喜。”
董卓知道他這也是為自己私自回師而找開脫理由,所以也並不追究。而李儒接著道:“我知丞相用人不拘小節,唯才是舉,於是便鬥膽封賈詡為討虜校尉,更進封奉先為裨將軍,希望丞相恕我自做主張之罪。”
董卓聞言哈哈大笑:“我女婿是夠鬥膽的。”雖是開玩笑,當他內心卻不由鄙夷起他,不免有點反感。
李儒暗暗喘了一口氣。
張揚得到賈詡後,便感覺到似乎一切都正慢慢的向著好的方麵發展。麵對著呂布,文和也樂於用命。但張揚知道自己這個“呂布”曾經手刃過自己的另一個義父,對於這一點,張揚有必要要聽聽文和的想法。
賈詡嗬嗬一笑:“彼時董卓勢大,要是依丁原之力也無法是其對手,更何況奉先孤掌難鳴乎?聰明者都會這麼做的,這叫識時務者為俊傑。”
張揚震愕的看了他一眼,高。
張揚道:“你對眼下局勢怎麼看?”
文和回答:“眼下山東諸軍雖然看起來擰為一團,但諸侯之間實則各自為伍,每個人都各懷異心。更何況十八路諸侯出兵久已,必擔心自己境內之事。所以諸侯聯盟必會瓦解,隻是早晚之事。”
這些我早就知道了。張揚不屑的問:“哦,先生有何打算?”
文和似乎胸有成竹:“現在的局勢雖然有利於我軍進攻,但隻不知一但我軍再次勝利,必當影響到山東諸軍的士氣,想他們功名未得必是全力以赴,爭先而死。可反過來,如果讓他們贏了,而且得到了利,那麼他們將會不思進取,每人各自思歸。”
張揚聽懂了:“也就是說,讓我軍輸,好讓他們驕傲,再分其精力,讓他們各自為利所誘,打他們個措手不及?”
“對,我們現在要輸,不能贏。”文和道。
張揚看了他一眼,問:“我們輸尚且容易,但要是輸了士氣,就再也贏不回來了。”
文和反問:“你難道信不過我麼?”
張揚一愣,怕他生氣,立即解釋:“不是,隻是先生準備讓我們怎麼個輸法?”
文和淡淡的說:“兵撤虎牢。”
“退兵?不戰自退?”
張揚有點愣了,但這個情節怎麼好象跟曆史軌跡發展的一樣?當初呂布不也是兵敗虎牢,最後李儒建議焚燒洛陽後牽都長安麼?張揚有點不甘心,道:“我功名未建就撤出虎牢,那麼又怎麼對得起我義父?”
文和哈哈而笑:“你誤會了,我的意思是:以退為進!”
張揚愣了,還是不懂:“文和先生難道有什麼高策?”
文和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