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0年,一個名為Baby的程序誕生在一電腦愛好者手中,誰能知道,這短短幾KB類似病毒的程序將帶給社會多大的變化。

該程序模擬嬰兒的成長過程,準備地說是一種能力,讓其通過千億種嚐試自行完成某種動作的能力。但由於運算量過大電腦負擔不了,而產生的功能卻十分單一。因此,該程序終被擱置一旁。

2040年,納米技術和複眼結構的運用將電腦的潛力發揮殆盡。對大眾來說,電腦發展再上新高,而對科學家來說,電腦的發展卻陷入瓶頸。於是,科學家將目光轉向材料的變革,終於於2046年研製出第一台生腦,使人工智能的發展進入新紀元。

2050年,那電腦愛好者翻開日記回憶年少風liu,發現那名為“Baby”的雞肋,為完成少年時的設想,將其輸入了生腦。

2054年,經過四年的自我演變,終於成功誕生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能。

2056年,科學家將其與三維立體全息成像和腦工程技術相結合,成功研製出了輔生全息腦,簡稱息腦。它能直接接受和反饋大腦的信息,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科學的變革。但同時也被大多數人反對,害怕其成為某些人士竊取人腦信息的工具。

2060年,第一個息腦網遊《滄海》在這爭議中誕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