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參戰的拐點是珍珠港戰役。後世,很多網友評論,當時的日本帝國是不是沒有腦子,沒事挑釁美國幹什麼?

……

醫學界的傳奇,德國科學家多馬克。

曾經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他深深見識了感染的恐怖。在隨後對工業染料的研究中,他發現了通過阻礙細菌合成二氫葉酸來一直細菌肆意的磺胺類藥物。

這讓多馬克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不說,還讓成為了一代傳奇。

……

但是,傳奇並不是最好的,在多馬克發現磺胺類藥物的之前四年,另一位科學已經有意無意地在實驗室中發現了另一種足以改寫曆史的抗生素,他就是亞曆山大弗萊明,他的發現就是拯救了整整一代人的神藥,盤尼西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青黴素。

然而,亞曆山大並沒有像多馬克一樣有經濟基礎來完成自己的實驗,他寫了一篇關於盤尼西林的論文,這篇論文被放在了圖書館裏,沉寂八年。

直到1937年,這篇差點讓世界醫學發展滯後百年的論文才被牛津大學發掘出來,牛津大學有一個三人組核心的科研小隊,開始攻克青黴素的難題。

他們在小白鼠身上做了實驗,確認注射了青黴素的小白鼠健康無礙。但是,青黴素三人組很快就發現,要想讓這種神藥拯救蒼生,根本不是他們的財力可以支撐的,他們根本無法進行大規模的人體實驗。

當時,他們找到了英國的財團,然後英國的財團因為戰爭自顧不暇,無法和他們合作,於是美國擁有了製作和大規模生產青黴素的機會。

美國吃到了青黴素的甜頭,開始建立北方實驗室,通過尋找優質青黴菌種,改良培養基,研製新型發酵罐,最終摸索出一條工業化量產青黴素的技術路線。

……

當時,和德國一樣想把世界殖民的日本帝國發現了美國製造青黴素的舉動,他們深知藥物在戰爭中的重要性。於是,日本悄悄把美國列入最危險敵對國,並且啟動了珍珠港之戰,從而把美國拉入了世界大戰的隊列。

和戰爭上的部署一樣,日本也擁有自己的藥物實驗室,因為很多實驗室直接研究了化學武器,從而變得臭名昭著。

但是,這些實驗室還是研究出了一些新東西。其中,有一種對抗梅毒的606藥物。606是一種以線蟲為基礎的藥,雖然主要是為了治療梅毒,但日軍也經常用這種珍貴的藥物抑製細菌的生長。

在這種藥物研究成功的日本科學家,在一個英國醫學家那裏聽到了一個故事。在中國的清朝晚期,一位攝影愛好者,照下了一張進入中國沙漠的日本和尚玄夜的照片,據有效記載,那位玄夜和尚是最早利用線蟲給人治病的人。

在那個年代,自認為科技進步的醫學界,對線蟲都是一知半解,在18幾幾年的時候,就有人利用線蟲,這讓當時的日本科學家萌生了強大的興趣。

經過申請,在1942年的時候,這個日本科學家帶著一個步兵小隊進入了羅布泊沙漠,小隊戰鬥人數大概四十,醫學界科學家三名,機械技師十名,藥物學家一名,昆蟲學家一名,翻譯兩名。

除了這些人數,還有相關一些材料,機器等,一同運送到了羅布泊。

……

傳說他們找到了羅布泊失蹤的玄夜和尚,新型的606也非常湊效。可是兩年後,羅布泊生物實驗室的人員再沒有和外界聯絡。

直到日本投降前期,才有一個中隊約200人左右,他們到達了實驗室,卻屠殺了關於實驗室的所有人員,而他們並沒有對此屠殺進行說明。

……

這個實驗室到底藏著什麼秘密無人知曉。

……

經過幾天幾夜的折騰,石飛終於到了這個生物實驗室。常年的風沙早就把實驗室掩埋在其中,唯一露在外麵建築角像遺跡一樣。

石飛從車上拿下林肯那把帶血的刀,他來到了像蟲穴一樣黑漆漆的洞口,這個洞窟能進入實驗室,但一眼看不到邊的黑暗挑動著人類心底的恐怖。

為此,石飛深深的吸了一口氣,正準備進去的時候,突然聽見後麵:“石飛,是你嗎?”

聽到這個熟悉的聲音,石飛回頭,看到了淚流滿麵的秦小兮。石飛有很多話想問秦小兮,可他還沒有說話,秦小兮就撲了過來,緊緊的抱住了石飛。

……

“別哭,我來了!”

就在這時,一聲震耳欲聾的槍響幾乎震破了石飛的耳膜,一個蒙著黑金和秦小兮身高差不多的女戰士,鳴槍示警。

好幾個雇傭兵從洞窟裏鑽出來,舉著槍對準了石飛和秦小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