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大漢帝國,誰與爭鋒?(1 / 3)

幾個大臣麵麵相覷,蔣琬猶豫著說道:“陛下,大漢十三州盡在我手,漢室已複,民心思安,百廢待興;臣以為,此時應當秉承先帝和諸葛丞相遺願,還於舊都洛陽,還請陛下下詔!”

“陛下,蔣大人所言甚是!”譙周附和道:“益州交通不便,政令下發極為不便;反觀洛陽,它地處中原腹地,自有祥瑞之氣,交通便利,有八關鎮衛,實為國都之最佳選擇,請陛下速速下詔!”

“章武元年,先帝為承續漢統,定都成都,這確實是權宜之計。然,我大漢經曆兩次興衰,再度崛起於成都,由此可見,成都乃多大漢的福地;朕,居於成都三十餘年,早就習慣了這裏民風和氣候,更喜歡這裏的美食,暫時不打算遷都!”

“陛下!成都地處西南偏隅,並非國都的最佳場所,還請陛下慎重三思啊!”

“還請陛下三思!”眾臣齊刷刷地跪地請命。

劉閃正在為難之際,想起了曆史上的唐代和宋代。

唐代,在眾多的封建王朝中,其經濟和文化高度發達,讓同期的世界各國所仰望。然而,或許很少人知道,唐朝在名義上有三個都城。

李唐崛起於太原,這裏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要屏障,因此,李唐十分重視太原的地位,認為太原是自己的福地;

除太原之外,長安是李唐最重要的政治中心,位於中原腹地的洛陽糧食富足,各代皇帝經常往返於長安和洛陽之間。

北宋時期也與唐代類似:皇帝雖然多居住在開封,卻在名義上擁有四個都城,分別是東京的開封,西京的洛陽,北京的大名府和南京的應天府。

想到這裏,劉閃正色說道:“秦代末期,天下紛亂,我高祖皇帝推翻暴秦,終結楚漢之爭,定都於長安;後逢王莽亂政,我光武皇帝力挽狂瀾,定都洛陽,延續大漢之輝煌;在朕看來,長安、洛陽、成都皆是我大漢的都城,遷都與否並不重要。”

“可是……陛下,若是經常輾轉於三個都城,路途遙遠,並非長久之計啊!”

“費大人,你不必擔心!”劉閃哈哈大笑道:“馬鈞大人正在改良蒸氣機。不久之後,它不僅能安裝在戰船上,還能安裝在車上。屆時,我大漢可以修築幾條鐵路,在三個都城之間往返,最多不過幾日路程。”

“鐵……鐵……鐵路?這是何物?”

“諸位大人,欲知鐵路為何物,可去大漢科學院,向那些太學生多多請教,哈哈哈……”

眾臣滿臉懵逼,劉閃剛剛回到宣室殿,又逢劉璿、薑維引著一群武將求見。

“父皇,兒臣與大將軍商議過,我大漢雖已一統,但周邊不穩;我三路大軍遠征在即,父皇征兵二十萬的同時,為何又裁軍十五萬?”

“陛下,太子所言甚是!”薑維憂心忡忡地說道:“陛下,依末將看來,這次三路遠征,至少需要六十萬大軍,何故隻撥四十五萬?”

“璿兒,大將軍,諸位將軍!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劉閃哈哈大笑道:“朕發兵四十五萬,這已經綽綽有餘!縱觀周邊諸國,誰能與我大漢爭鋒?”

“陛下,話是如此,隻是……還需穩妥為上啊!”

“陛下,據郭淮將軍所說,西域三十六國路途遙遠,西邊還有一個叫……叫……貴霜的強國,我西征的漢軍才五萬騎兵和十萬步卒,若是有什麼閃失,末將擔心……”

“陸將軍,你多慮了!”劉閃不緊不慢地說道:“自先漢以來,西域三十六國皆臣服於大漢,臣服於中原政權;今,我大漢驅逐纂逆,平定中原,重奪傳國玉璽,西域諸國民心思漢,不需一兵一卒就能平定。”

陸遜和魏延猶豫著點點頭,劉閃接著說道:“諸位將軍,你們可能還不知道,現在的貴霜國已是內憂外患,他們無力與我爭奪西域!”

“陛下,此言當真?”魏延半信半疑地問道:“從地圖上看,貴霜國距離西域數百裏,距離成都卻數千裏,陛下何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