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多少是有些含蓄了。

當年的實情是,韃靼老可汗當年來京朝聖,酒過三巡,在宮廷裏閑遊散酒氣,撞見個會說韃靼語的貌美宮女。

在京城做小伏低,老可汗自然不爽,醉醺醺中,還以為自己回到了王庭裏,便強暴了那個宮女。

酒醒之後,老可汗才發現自己釀成了大錯,隻得硬著頭皮,求娶了那個宮女,將她帶回了韃靼,隨即便將她視作自己的恥辱,棄之如敝屐。

這也是烏力罕從小就不受待見的另一個原因。

這也是醜聞一件,還是高祖時候的事。

陸清則猜測,烏力罕應當抹去了細節,宮裏也沒有留下文書記載,紫禁城內伺候的宮人換了一批又一批,也難怪寧倦不知道。

原著裏隻交代烏力罕的母親有漢人血統。

沒想到和大齊宮廷還能扯上點關係。

陸清則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原來如此。”

閑雜的話說得太多,烏力罕心裏已經開始不耐煩,他掃過皇帝的寶座,按下眼底的炙熱,說出來準備好的說辭:“如今草原上牧草繁茂,是最適合放牧的時候,我們也該回去了,此番來京,多謝陛下的盛情款待。”

寧倦的話很少,聞言才淡淡應了聲:“既如此,朕也不便多留,三王子回去後,代朕向老可汗問候。”

烏力罕以手撫胸,行了一禮,這才離開了書房。

烏力罕走後不久,靖王寧璟也來拜別。

整個壽宴到現在,寧璟的態度一直恭恭敬敬的,按兵不動,旁觀著事態發展,沒有插足過什麽。

陸清則對寧璟的了解最少。

他在外遊走時,去過寧璟的封地,待了一個月餘,寧璟出身不好,封地也不大,但治理得井井有條,在當地口碑甚好。

此人的虛實難測,唯一能確認的就是,比起寧琮,肯定是寧璟要更為難纏。

可惜沒能找到合適的理由把寧璟扣下來,對寧璟下手,隻會驚擾其他藩王——靖王都那麽恭敬了,陛下還對他下了手,他們其餘這些人,焉有安生日子?

陸清則頗感可惜。

他總覺得寧璟不會是什麽安分的人。

隨著韃靼離京,藩王也各回封地,京城又重歸了風平浪靜。

唯一熱鬧的,就是有關帝師的各路神棍消息,逐漸開始深入人心。

六月,京城在幹旱許久後,終於下了端午後的第一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