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除了兩位閣臣也受牽連,又被帶走了幾家的消息傳遍京城外,也有另一個消息傳了出來。
是從前陸清則寫給陛下的信。
信中向陛下舉薦了多位官員,令人震愕的是,這份舉薦的名單裏,不單有支持陸清則、與陸清則交好的人,還有許多,是對陸清則非常不滿,經常上諫彈劾的官員。
他們之中不乏懷才不遇者,在曾經的衛黨打壓之下,鬱鬱不得誌,直到忽然被陛下看中,從此平步青雲,便也獻上了對陛下的忠誠,走到了現在。
他們受過衛黨之亂,便害怕陸清則會再勾結黨羽,再出黨派之爭,即使陸清則沒有表現,也依舊有疑慮在心。
結果現在告訴他們,陛下當初會看上他們,選擇他們,都是因為陸清則。
陸清則才是他們的伯樂,是那個有恩於他們之人。
而在他們激烈勸諫陛下之時,陸清則隻是遠遠看著,不置一言,從未有過抱怨,也從未提過這些。
不少曾在朝上是陸清則對頭的朝臣,不免開始了輾轉反側。
帝師少年登科,一身病弱,護持陛下,恩惠百官,所提政見,無不惠及百姓,為大齊國祚而想,卻被擔心他權勢愈大的他們不斷攻擊,直至死於奸人之手,也沒有報復過他們分毫。
陸清則不是他們想象中的權奸之輩。
這樣一個滿身清正的人,為何要遭到這樣的對待?
前幾個月那些狂亂、激烈、不斷傳染而令人亢奮的情緒緩下來後,許多官員心裏陡然一冷。
他們現在,豈不是成了自己最鄙夷的負恩忘義、逼死忠良之輩?
他們當真……做錯了。
因帝師之死而飽受煎熬的人多了起來,許多朝臣慢慢安靜下來,不再勸諫陛下少生殺戮,對將陸清則的靈柩置於宮中也不再有爭議。
仿佛都在無聲中達成了某種默契。
這場抄家,在陸清則的頭七日結束,該陪葬的人一個也沒少。
頭七過後,便該下葬了。
寧倦還沒來得及讓陸清則接受他的喜歡,若是將陸清則葬入皇陵,他恐怕會不樂意,但要陸清則葬在其他地方,他也不願意。
在靈柩前坐了一整晚後,寧倦疲憊沙啞地吩咐下去,還是將墓地擇在了京郊,山清水秀之地,安安靜靜的,陸清則會喜歡。
這次他願意選擇陸清則的選擇。
棺槨被送葬的隊伍運出京城,沿途不少百姓得知這是陸大人的棺槨,有的便停下了腳步,朝著棺槨拜了拜。
陸清則的許多政策雖然得罪了達官貴人,但對百姓的恩澤是實打實的,百姓知道是陸大人推行下來的,都念著他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