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華夏天下大結局命運之輪回(2 / 3)

在劉晟的三十年任內,他連續不斷征戰,與華夏七十二年最終實現各省地統一,將大漢帝國從原先的二十八州擴張到五十六個州。與劉協一樣,劉晟在任內三十年也引導三次較為大規模的改革,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

他將原有三大治略大臣改為三大治略總理,采用一位正兩位副地設置,各州設立治略大臣,同樣都是一正兩副,全部由民眾民主投票表決,各州駐防軍最高將領為駐防總督,全部由中央指派。

經濟上。劉晟將帝國經濟區域劃分為六大經濟區——北方經濟區(駐地天京)、亞漢利亞經濟區(駐地西長安)、中南經濟區(駐地南京)、西部經濟區(駐地西京)、南洋經濟區(駐地錫金)和阿非利加——巴比倫經濟區(駐地西襄陽城),重新規劃六大經濟協調總司,並進一步將六大經濟協調總司改為六大行政總司,各總司設立一位理事大臣,由中央帝國最高治略長官治略總理委派。

在六大行政區設立治略院,各理事大臣擔任最高行政長官,而稅收製度隨之調整,各地區稅收,按3:2:3:2進行郡、州、行政區(省)和中央治略府地統一分配。同時中央治略府總稅收提交兩成用於軍費支出。

廢除東非、西襄陽兩省,改設為州,廢除摩洛哥完全保護國地位,改為特別保護區,金瀾門及部分周邊島嶼該為特別保護區,統一歸屬阿非利加——巴比倫經濟區。

廢除甘寧省。設為錦州。保留西伯利亞省、北西伯利亞省、遠東省和南亞漢利亞省四個省的地位,其餘各省全麵取消。各州州長由民選產生。而三位治略總理在中央國民院內的第一大黨中,通過中央國民院選舉產生,各行政區國民院行政區最高長官——理事大臣則由最高治略總理委派。

軍事上,他成立了中央陸軍總部和中央陸軍中原軍區司令部、中央陸軍亞漢利亞司令部、中央陸軍阿非利加司令部和中央陸軍巴比倫司令部,海軍依然維持四大海軍設置,原有王軍和商軍問題徹底取消,各遠征軍也進入四大陸軍司令部。

為了支撐巨額軍費造成的困頓,劉晟也再次在六大行政區內劃分出部分無人地域為皇家財產,進一步進行皇家資產的擴充,確保軍費上地穩定。

就曆史而言,劉晟地改革具有雙麵性,一是加大了華夏帝國的負擔,由於防禦麵積直接增加兩倍以上,軍隊被迫再次增加,使帝國軍費支出大規模增加,另一方麵又推進了民主建設,完成了帝國軍事上地大一統體製,確保了大漢帝國的唯一超級大國地位。

劉晟地激烈改革實際是華夏文明必然產生的現象,在劉協影響力和權利較大時期,很多事情可以維持,但隻要其權利和影響力降低,就無法抵禦中華文明追求統一的客觀規律,值得慶幸的是,連續兩代帝王推行民主主義和皇法分權主義,在這種大局下,劉晟也不願意和已經得到實際管理權的資產階級對抗,沒有再次走向完全的帝王製,而是繼續推行軍事中央高度集權統一,帝國治理上民主深化的執政思路……16k小說網,電腦站www,。

實際上,劉晟能夠迅速完成各王的鏟除,也是有了帝國資產階級和主要大商社集團的支持,沒有這種勢力集團地幫助,劉晟也不可能迅速鏟除各王。

通過這樣的改革,劉晟實現了華夏帝國地最終擴張。將圖蘭等隨著海運發展而失去價值的區域分割出去,減少了帝國的負擔,降低了國內的貧富差距問題,確保帝國的穩定,通過六大行政區地直接管轄和軍事上的完全統一。確保帝國地統一,並且進一步推動非洲和南美洲的發展,使得南美洲、非洲和歐洲地經濟實力相對平衡,而又同時都喪失了和華夏帝國爭奪超級大國的機會。

在劉晟稱帝期間。帝國並不是完全的擴張,對於很多外族占據比較較大地區,也出現了退讓,除了劉玨的印度省退還為印度王國外,圖蘭省也轉化為圖蘭王國,頓河流域分化為頓河王國,大漢帝國軍隊完全回歸西域州,從歐洲地陸軍駐兵也從四十萬人降低到十萬人,並和拜占庭帝國、法蘭西王國、波斯王國等國達成一致地協議,在同盟國組織內建設了一支十二萬人海陸聯合軍隊。駐地為小亞細亞半島、大圖蘭城、克裏特島和伊比利亞半島。

隨著商業發展和海上貿易的發展,圖蘭省地軍事地位已經不再重要,而其領土內經濟發展空間很低,如果采取大規模扶持並且平息其對帝國內部富庶地區的嫉妒和不平衡心態,那帝國得不償失,所以劉晟索性放棄這一領土,減少帝國的經濟壓力和內部經濟上地不平衡。

在其稱帝期間,帝國四大海軍快速發展,鐵路和輪船建造出現了快速增長局麵。中央陸軍總編人員達到一百二十萬人,中央海軍高達一百三十萬人,禁軍完全將尉化,在戰爭時間內,禁軍可以實現在半年內從二十萬遞增到兩百萬的快速擴編,各預備軍也完全將尉化,雖然帝國總兵力隻有四百萬,但在戰爭爆發時期,可以在兩年內擴編到八百萬。

帝國每年實際軍費開支控製在十六億銀元左右。而每年中央皇庭實際收入在三十億銀元,並保持每年6%的高速增長,中央財政總稅收也在亞漢利亞經濟區域、南洋經濟區域和阿非利加-巴比倫三大新經濟區域的強勢增長下,每年總稅收突破六十二億銀元,並保持8%的高速增長,其中三大新經濟區域每年增長幅度超過12%。

在商業上。劉晟大規模改製建設。進一步完善景山基社的布置和構建,使景山基社資產進一步大規模擴張。國內其他各大集商社也全麵實現高速增長。

帝國排名在前百的集商社也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整合,開始更加富有競爭力,在景山基社的基礎上成立華夏科學研究院和華夏商學院,華夏科學研究院內設立了電氣、自動化、機械、新能源、動力係統、物化科技等四十二個新技術產業研究基地,為景山基社旗下商社提供持續不斷地科技支持;華夏商學院則在景山基社內部成立商業性和實用性的商業案例培訓,為景山基社旗下商社培養一代又一代的總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