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重鎮武漢,風光旖ni的黃鶴樓景區,一座古墓矗立在蛇山南麓。此墓坐北朝南,墓前大約兩米高的麻石墓碑上刻有墓主人的名號——“大漢陳友諒”。墓碑之前建有牌坊,牌坊的前額書“江漢先英”、後額書“三楚雄風”。自明末以後,此墓幾經整修,最近的一次重修為一九八一年,現為湖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友諒(1320——1363),元朝末年大漢政權的建立者,湖北沔陽(今湖北仙桃)人。元末農民起義爆發後,參加徐壽輝、鄒普勝、倪文俊等人領導的天完紅巾軍,因作戰勇敢、戰功卓著升元帥。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建國號大漢,改元大義。此後,一麵繼續進行反元鬥爭,一麵把軍事重心放在對鄰境朱元璋部的戰爭上,至正二十三年八月,陳友諒在鄱陽湖和朱元璋軍的大戰中負傷身亡。

國人曆來有“成者王侯敗者賊寇”之說,陳友諒最終敗在了朱元璋的手下,兒子陳理則在朱元璋大兵壓境的情況下,於陳友諒死後的次年歸順了朱元璋。朱元璋成了“王侯”,看在兒子捧出老子親手締造的大漢政權玉璽投降這一條,陳友諒雖未被列入“賊寇”之列,卻也比那賊寇強不了多少,當然這是封建統治者立場的觀點。

站在辯證唯物主義者的立場上,陳友諒早年即拋卻元廷的“鐵飯碗”,積極投身反元隊伍,奮勇殺敵、足智多謀。率旗下百萬雄師,曾橫掃元廷統治下的湖廣、江西、四川、江淮、江浙數省,殲滅了元廷大量的有生力量,客觀上為相對落後的元王朝的早日垮台、為相對進步的朱明王朝的建立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與此同時,陳友諒身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的一定的曆史局限性,在政策和戰策上存在著明顯的偏差和失誤,人性上也存在著所謂的剛愎、奸詐、嗜殺等缺陷。筆者以為,正是這樣的兩麵性,才構成了他這樣的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陳墓牌坊上的“江漢先英”、“三楚雄風”八個字,正是人民群眾對陳友諒其人一份恰如其分的總體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