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曆史慣性(2 / 2)

是勳聽了真是哭笑不得,就在馬上抱拳稟報:“曹公休驚。那些都是盜賊,假傳陶使君的命令,陶使君斷無謀害曹公之意。”

話說到這兒,他突然左右望望,不禁又擔心起來:“令郎何在?”我靠曹德不會遭了難了吧,就算老爹活著可是弟弟死了,那曹操也有借口發兵來打徐州啊!

馬旁突然響起了一個有氣無力的聲音:“是先生,我在這裏……”是勳轉頭一看,才見到曹德正靠著一堵矮牆,滿身是血的跟他打招呼呢。是勳又是吃驚又是擔心,吃驚的是你這家夥得多沒存在感啊,戴了“石頭帽”了吧,怎麼就在我身邊,還一身大紅的我竟然都瞧不見,擔心的是,曹德受了多重的傷,不會這就要掛了吧?

眼看戰局對己方絕對有利,敢來衝擊孫凡等人的敵兵是越來越少,是勳這才大著膽子甩鐙下馬,蹲到了曹德身旁,問他:“去疾,你受傷了嗎?”曹德伸出左臂來,隻見大臂上兩寸多長的一道刀口,血肉模糊:“小傷而已,身上大多不是我自己的血。”

說著話,他突然緊緊地盯著是勳的眼睛,目光中竟然透出一股從所未見的陰寒之氣來,一字一頓地問道:“究,竟,是,誰?”

是勳心下一片茫然:“我不知道。”轉過頭去吩咐孫凡:“務必捉幾個活口來審問!”

他真不知道究竟是誰想要謀殺曹嵩。就曹德那短短的幾個字,立刻如同驚雷一般在他頭頂炸響,腦中受此一震,瞬間變得格外清明。自己一直就沒有考慮到非常重要的一點:陶謙是殺害曹嵩主謀的說法從根子上就說不通,那隻是史書上對於曹操歸咎於陶謙,找借口伐徐州的敲磚釘腳而已。

為什麼?因為殺了曹嵩對陶謙壓根兒一點兒好處都沒有,如果是為了對付曹操,那麼把曹嵩扣作人質才有價值,所以襲捕可能,襲殺不可能。況且這時候雖然關東諸侯相爭,名義上還是大漢治下,而且根據陶謙後來排除萬難給漢獻帝進貢的事例來看,陶老頭兒要麼挺看重傳統秩序,要麼挺看重自己的名聲,而曹嵩不是普通士人,他是曾經的大漢太尉,三公之一,殺了他隻會使陶謙的聲望一落千丈,為遠近士人所不齒啊。

這麼說吧,倘若真是陶謙主謀殺了曹嵩,公孫瓚也好,田楷也罷,就壓根兒沒臉發兵來救他,而這時候的劉備隻有比陶謙更要臉,絕對不肯奉命前來。

所以說,不管陶謙是不是真的想殺曹嵩,表麵上都得偽裝成一場事故,而不會跟某種史料上記載的那樣,主動發兵前來襲殺。也就是說,倘若是勳保護著曹嵩上路,在路上張闓也好章楷也罷,突然掏出刀子來,那都在情理當中,而公然打著陶謙的旗號殺上門來,那絕對不會是陶謙的意思,甚至也不可能是曹宏的意思。

不管怎麼說,自己的主公蒙上個擅殺退職三公的惡名,搞得人人喊打,難道作為陶謙屬吏的曹宏臉上就光彩了?前途就光明了?

“奉了陶使君之命,特來捕殺曹氏父子”——自己剛聽到那句話的時候,就應該立刻想明白這一點才對。還是曹德這小子敏啊,“究、竟、是、誰”四個字一出來,不禁立刻使是勳腦子清醒起來,而且使得是勳不自覺地又對他高看了一眼。

時候不大,孫凡率領著琅邪兵就贏得了戰鬥的勝利,來犯的近百名敵人,被他殺死了將近一半,俘虜了六十多人。才撲滅了莊院中的大火,把曹家父子重新奉送回屋內,孫凡就冷著臉前來稟報:“查問過了,都是尹都尉的部下。”

是勳聞言大驚:“尹禮?!是他親自派過來的嗎?”尹禮是臧霸的部將,與孫觀、吳敦齊名。

孫凡搖頭:“是孫都尉的部下,但是一向屯紮在莒縣——他們自稱是奉命前來,誰下的命令,就沒人知道了。”

是勳追問道:“領頭的是誰?”孫凡伸手一指:“是名隊率,已經沒法說話了。”是勳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過去,隻見階下橫陳著一具屍體,身上好幾處刀口,屁股上還插著一支羽箭,那羽箭瞧著就這麼的眼熟……

“既然是從莒縣發兵前來,那麼莒縣縣令很可能是下令之人。”耳旁突然傳來話語聲,是勳嚇得差點兒就是一跳——我說曹去疾啊,你又是啥時候跟過來的?

“你們好生撫慰、保護曹公,”是勳皺著眉頭下令道,“我這便快馬趕往莒縣,去查問個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