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磯一役,太平軍損失慘重,兩個鎮江營幾乎全軍覆沒。
被李義和陰差陽錯救下的三位首領,石達開,洪秀全,楊秀清退離戰場後,迅速與後方的蕭朝貴彙合。
在此之前,蕭朝貴麾下的軍隊與清軍援軍交纏中,已經損耗了接近百分之四十的兵力。
現在整個太平軍隻生下三千多人左右,其中由迅猛龍機甲組成的機動隊,不到50台。
如果繼續與清軍糾纏下去,恐怕最後會被磨掉最後一兵一卒,在楊秀清的提議下,洪秀全下令,全軍立即向易守難攻的紫金山撤退。
紫金山在英軍登陸時,曾被英軍占領過,這個時候,清軍還來不及派軍駐守,是奪取它的最佳時機。
三千人的大部隊,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要是一直在一起行動,恐怕遲早會被回過神的清軍圍剿。
幾位年輕的首領經過會議後,決定將三千人的營隊劃分為四個小隊,分別由洪秀全四人領導,從四個方向挺進,最後於紫金山合流。
這時,距離基因化體彈發射還不到三天時間,已經稀釋的毒霧依舊在江寧附近飄蕩,無數生靈包括人類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被毒霧侵襲而死。
當日,李義和曾向清政府發出緊急通告,毒霧在蔓延,然而,這些大清的官員,卻因為轄區和職責問題相互推卸責任,最後導致民眾疏散嚴重滯後,數以萬計的人在這場毒霧中犧牲。
他們中有老人,有婦孺,這些老人和婦孺很多都是丈夫被征兵,而留守在家的。
一聽說自己的父母和妻兒被毒霧奪走生命,而自己身後的清政府卻毫無作為,這一陣子不少來自江寧府附近各縣村的士兵相繼嘩變,逃離了清軍大營,投奔太平軍。
與清軍的冷血相比,太平軍雖是被清軍逼迫在撤退,沿途卻沒有放過任何一個需要幫助的普通百姓,太平軍,上至將軍下至小小的通訊兵,全部加入了救人引導群眾疏散和驅散毒霧的隊伍之中。
不知不覺中,等洪秀全他們於紫金山彙合時,大家都嚇了一跳。
原來不到三千人的部隊,在這不到七天的時間裏,陡然增加到了三萬,這三萬士兵之中,有一半是從清軍嘩變前來投奔的,另一半則是半途救下的百姓中,自願加入太平軍的年輕人。
除此之外,由於受到毒霧的襲擊,不得不遠離家園的難民們,比起投奔清政府,他們全部選擇跟在了太平軍後麵,盡管是些老殘婦孺,也有接近10萬人之巨。
為了不影響軍隊的正常運作,行軍過程中,老人們自覺擔負著看管孩子的重任,而年輕的婦女們,她們或許不能上戰場,但毫無疑問,她們是世界上最好的後勤人員。
三萬士兵換下的髒衣服,她們全部包辦下來,在軍隊駐紮休息時,她們就找沿途的河川和小池塘,三五成群地洗著那幾十籮筐的衣服。
不僅如此,三萬士兵們的口中食物,也由她們一手包辦,在軍糧缺乏的時候,她們想盡辦法,將米飯變為饃饃,配合她們辛苦采摘的野菜,寧願自己不吃,也盡可能讓每一位士兵都能飽著肚子。
在撤退過程中,太平軍曾數次遭到清軍的圍追堵截,但都成功擊破敵軍,這一串串勝利的戰果,毫無疑問,與太平軍背後的這群團結一致、無私奉獻的後勤娘子軍有著深切的關係。
紫金山位於南京東郊,又稱鍾山,自古被譽為江南四大名山,有“金陵毓秀”的美譽。它主要有三峰,主峰海拔448.9米,周圍約30公裏,三峰相連形如巨龍,山、水、城渾然一體,雄偉壯麗,氣勢磅礴,古有“鍾山龍蟠,石城虎踞”之稱,早在三國與漢朝就極負盛名。
太平軍,軍民一起約13萬人就駐紮在紫金山之上,在占領紫金山之後,洪秀全下令三萬大軍兵分五路,其中四路開向紫金山四周的炮台駐守,以防清軍來襲,剩下的一路留下鎮守中軍,作為親衛軍。
此外,太平軍將位於紫金山主峰上的靈穀寺作為臨時司令部使用,親衛軍亦駐紮在此。
盤守在紫金山,不知不覺過了數天。
山下已經被從江寧主城內趕來的八旗軍,以及從各地聚集而來的綠營軍(地方軍)所包圍。清軍這邊的統帥正是兩江總督牛鑒,副指揮則是曾經的欽差大臣,現在已經是戴罪之身的伊裏布和耆英,三人因受太平軍叛亂影響,被火冒三丈的道光帝命令帶領大軍去討伐叛軍,如果沒能戰勝,將提頭去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