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十三年,北京。
這天,天空一片蔚藍,紫禁城內,一地紅毯從神武門鋪到了乾清宮。偌大的紫禁城內,一片寧靜。
“吾皇萬歲! 萬歲!
萬萬歲!”
一陣排山倒海般的呼聲從遠處傳來。這是從乾清宮裏傳出的。宮裏,一大群文武百官分兩排跪在階下,寶座上,一位二十出頭,年輕英俊,身穿龍袍,頭戴皇冠的君主,正在接受百官的朝賀。,原來,這是在舉行新皇帝的登基大典。
數日前,雍正爺遇害駕崩。大臣們忙著料理大行皇帝的身後事。按照清朝的祖製,老皇帝駕崩後七日之內,新皇帝即行繼位。如今頭七已過,國不可一日無君,是以進行大典,擁立新君。
此時,一位太監匆匆忙忙地跑進宮,手中捧著一個金盒子。那是從“正大光明”,匾後取下的。裏邊裝著雍正爺的遺詔和傳國玉璽。
太監抱著盒子跑上台,把盒子交給站在新皇帝身邊的大臣,他打開盒子,取出一紙詔書,那是雍正爺手書的遺詔。
如假包換的真跡。
那位大臣展開詔書,宣讀起來:
“自古帝王統禦天下,必以敬天法祖為首務。而敬天法祖本於至誠之心,不容一息有間。是以宵旰焦勞,無日不兢兢業業也。
朕蒙皇考聖祖仁皇帝為宗社臣民計,慎選於諸子之中,命朕纘承大統,紹登大寶,夙夜憂勤,深恐不克負荷。惟仰體聖祖之心以為心,仰法聖祖之政以為政,勤求治理,撫育烝黎。無一事不竭其周詳,無一時不深其袛敬。期使宗室天潢之內,人人品端形方,八旗根本之地,各各奉公守法。六卿喉舌之司,紀綱整飭,百度維貞,封疆守土之臣,大法小廉,萬民樂業。十三年以來,竭慮殫心,朝乾夕惕,勵精政治,不憚辛勤,訓誡臣工,不辭諄複。雖未能全如期望,而庶政漸已肅清,人心漸臻良善,臣民遍德,遐邇恬熙,大有頻書,嘉祥疊見。
朕秉此至誠之心,孜孜罔釋,雖至勞至苦,不敢一息自怠,方翼圖安保泰,久道化成。今朕躬不豫,奄棄臣民,在朕身本無生,去來一如。但皇考聖祖仁皇帝托付之重,至今雖可自信無負,而誌願未竟,不無遺憾。
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克肖朕恭。聖祖皇考於諸孫之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朕於乾清宮召諸王、滿漢大臣入見,麵諭以建儲一事,親書諭旨,加以密封,收藏於乾清宮最高之處,即立弘曆為皇太子之旨也。其後仍封親王者,蓋令備位藩封,諳習政事,以增廣識見,今既遭大事,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仰賴上天垂佑,列祖貽謀,當茲寰宇乂安,太平無事,必能與億兆臣民共享安寧之福。
至於國家刑法禁令之設,所以詰奸除暴,懲貪黜邪,以端風俗,以肅官方者也。然寬嚴之用,又必因乎其時。從前朕見人情澆薄,官吏營私,相習成鳳,罔知省改,勢不得不懲治整理,以戒將來,今人心共知儆惕矣。凡各衙門條例,有從前本嚴而朕改易從寬者,此乃從前部臣定議未協,朕與廷臣悉心斟酌,而後改定,以垂永久者,應照更定之例行。若從前之例本寬,而朕改易從嚴者,此乃整飭人心風俗之計,原欲暫行於一時,俟諸弊革除之後,仍可酌複舊章,此朕本意也。嗣後遇此等事,則再加斟酌,若應照舊例者,仍照舊例行。自今以後,實願內外親賢股肱大臣,念朕朝乾夕惕之苦衷,仰答皇考聖祖仁皇帝利益社稷之誠念,各秉忠良,屏除恩怨,一心一德,仍如朕在位之時,共相輔佐,俾皇太子弘曆成一代之令主,則朕托付得人,追隨列祖皇考在天之靈,亦可不愧不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