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滿族的由來 第1節(1 / 3)

第一章 滿族的由來

第1節:女真族的由來

女真族的由來

在我國有一道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如同蜿蜒長龍,跨經許多省份,古人留下來的軍事防線,那就是“萬裏長城

”,而“山海關”是萬裏長城的第一關,又稱“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是我國華北通向東北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有“兩京鎖鑰”之稱。一過山海關,就是人們稱作“黑土地”的大東北了。在這塊廣袤的黑土地上,有一個少數民族叫滿族。

他們世代居住在南起長白山地,北抵外興安嶺,西自黑龍江上遊和嫩江兩岸,東達海濱及庫頁島這片遼闊富饒的“白山黑水”地區。

那麼這個偏居我國東北一隅、人口稀少、生產力相對落後的一個少數民族,何以能夠打敗當時國力強大、人口眾多的明王朝,馳騁天下,統一全國,最終建立起近300年的基業,奠定現代中國版圖的清朝呢?不妨我一一向您道來。

滿族始稱“滿洲”,在滿語翻譯即“高貴、貴胄”之意。1911年辛亥革命後,官方將“滿洲族”簡稱為“滿族”。

滿洲族是個曆史悠久的民族,商周時代叫肅慎。肅慎是遠古時期通古斯族的後裔,關於通古斯族,由於曆史久遠已經難以考證了。肅慎早在堯舜時代就已與山戎、北發同列為北方的貢國。《左傳》上說:“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早先,周天子大會天下群臣,周邊少數民族頭人按方位入座。肅慎族的頭人呢,就在東麵的北方座位上。當時燕國的轄境,遠至內蒙古的哲裏木盟,接近肅慎西部地區。

西漢時期,肅慎改稱挹婁。挹婁時期的東北麵,開始有處於鼎盛時期的扶餘族,後來又有高麗族(今朝鮮)的興起。這兩個部族趁著秦末漢初的中原大亂之機,仗勢欺淩鄰近弱小民族,挹婁不得不臣服於這兩個民族。

挹婁在公元236年(三國時的魏青龍四年),與曹魏建立臣屬關係,曹魏將其劃歸遼東郡管轄。這時挹婁民族繼春秋(公元前770____前476年)肅慎以後,第一次與中原直接來往,並自此保持著融洽的臣屬關係。

南北朝之初,鬆花江一帶的勿吉人,擺脫了挹婁人的控製,占據了先前肅慎人、挹婁人的故地,成了肅慎文化、挹婁文化的繼承者和光大者。

起初,勿吉人在鬆花江流域定居,一度加入了挹婁族。在長年征戰中,挹婁族消耗了本部的實力,難以駕馭舊肅慎地的各部落。5世紀初,勿吉人踏進了奴隸製的門檻,他們很快取代了挹婁族,從此名聲享譽中原。

勿吉是肅慎族係繼肅慎、挹婁稱號後使用的第三個族稱,是後世滿族一脈相承的祖先。

北魏時,勿吉有七個部落:粟末、伯咄、安車骨、佛涅、號室、黑水、白山,總稱為勿吉。

七部之中,數黑水、粟末最為強大。

在曆史上,勿吉人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北魏延興五年(公元475年)他們中的一支重返中原;二是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勿吉人滅掉了稱雄一時的扶餘。

隋唐時,勿吉稱為靺鞨,但仍保留部落名稱。

公元698年(唐聖曆元年),突厥攻入唐朝媯州、檀州、定州、趙州等地(今河北省中西部),契丹與奚又依附於突厥,於是中原通往東北的道路被阻隔。粟末部長大祚榮審時度勢,在今吉林省敦化縣敖東城建立靺鞨政權,自創其姓大氏。因為武則天封其父為震國公,對外稱“大震國”(一說

大振國),自稱震國王。

唐睿宗時,封大祚榮為左驍大將軍、渤海郡王,於是改粟末為渤海。大祚榮隨即去靺鞨號,同時以“渤海郡王”的“渤海”取代“震”為國號。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渤海國,成為唐朝版圖內的一個享有自治權的羈縻州(唐朝在少數民族集居的地方設置的地方行政機構,由少數民族首領出任長官),就在今天的鬆花江上遊長白山北麓。

渤海國立國二百餘年,版圖遼闊,共五京(即: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中京顯德府,今吉林省和龍市西古城;東京龍泉府,今吉林省琿春市八連城;西京鴨綠府,今吉林省臨江市;南京南海府,今朝鮮鹹鏡南道北青郡)十五府六十二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