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清朝中衰天下亂尚書之女下鬆山
清文宗繼道光帝之位上殿登極,操持政務,其後數年時間,朝政漸衰,雖勤儉持朝,日理萬機,故無力回天,內憂外患。自仁宗時陝西李清秀,起兵太原,其舊部抗清,文宗平定其舊部,斬“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重整山河。後來德宗繼位,慈禧太後“垂簾聽政”,傳至光緒帝,遂改革新政,廢其舊黨,時“義和團”起義,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光緒皇帝囚禁,譚嗣同血輯後人,振新中華。而梁啟超,康有為等人,則逃亡日本。文宗時陝西“古木鬆山”上,道人傅山隱居在此,時收一徒,惟禮部尚書之女,且說傅山,唯明末抗清領袖,明亡吳三桂投降清廷,其遭陷害,獄禁數年,得以施放,後上古木鬆山,專研道術,終成正果,得道成仙。說他家世,為官僚出生,自小精讀詩書五經,琴棋書畫,既是一位武林高手,又是一位文學大師,晚年歸隱,結廬鬆山。文宗時有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李鴻章,左宗棠,韓忠仁,宋昭公,林則徐,柳忠仁,蕭脯,曾國藩等大臣相輔佐。卻說鬆山之上,傅山收其女徒,禮部尚書之女,時藝滿下山。師父對她道:“柳兒啊!這次下山師父就不陪你了,你也大了,凡事已知輕重。記住不能魯莽行事,認性而為,萬事隨緣,不可強求。”柳姑娘站在鬆橋之上,望著師父,她不說話,傅山道:“自你七歲拜師,不曾回過家,父母定是思念,這次下山,就不要回來了,師父也不會再見你。”說到此,柳姑娘一歎,下跪給師磕了三個響頭,拜謝師父多年的教導和傳授。她道:“師父徒兒記住了,徒兒永遠不會忘記你的教導,徒兒會緊記你的教訓。”時說完,傅山又道:“我的本事全都教你了,將來勤加練習,苦下功夫,定能遠勝於我。師父知你心腸,明你誌向,見不得百姓受苦,痛恨官僚權貴,憤世嫉俗,但萬事開頭難,既然做了,就沒有回頭之日。有些事於其做不到,不如不理,這樣會更好。”柳姑娘心情沉重,靜聽師父囑咐教悔,傅山說完,接著又道:“你是女子,卻有男兒情懷,報效朝廷,報效國家,也無不可。隻是清朝中衰,你父在朝為官,目下洪秀全又金田起義,你該怎麼取舍,是旁觀亂世,還是置之不理,這天下是誰還不知道。”柳姑娘被師父扶起,她自問該如何做,該如何辦,師父一問不知怎麼回答,慢了半響,她道:“萬事隨緣,不可強求。”話雖如此可誰又會甘心呢?誰又做得到呢?奮鬥一輩子,一無所有,誰又會認命死心呢?所謂費盡心思,苦心孤治,終是破釜沉舟,終無所果,一事無成,誰又不歎氣心涼呢?幕時起便幕時落,到閉眼時方才圓滿,才知自己的分量。柳姑娘說完,傅山道:“自古女子不能為官,不能從政,更沒有治天下者,你有那分心,實在是難得,難能得可貴,有些事不是你能所左右得。”柳姑娘聽完,問師父:“師父依我現在所學,現在下山治病,除暴安良,可行。”傅山說道:“怎麼不可以啊!你有出息,師父自是高興。”傅山說完,接著又道:“柳兒你來師父有東西送你。”柳姑娘跟著師父走進,書房中傅山拿了一本書遞於柳姑娘,柳姑娘接過看了一下,她問道:“《全德經》《鉒劍圖譜》不是師父心愛的遺物嗎?師父當年千辛萬苦得到它,師父送給我,這是為了什麼。”傅山接話道:“當年我得此經和這圖譜,本想可參悟其中奧妙,沒想年過數甲,還是沒研究出什麼名堂,聽說《全德經》是一女子所寫,眾稱她為“瑤池仙姑。”因封神台一役,便隱居瑤池,從不出山,不聞人間煙火,世上便在也沒有她的名字了。師父教你的“瑤池劍法”便是她所創,她是太古劍祖,留下《鉒劍圖》便是她將畢生武學刻一石上,故怕失傳,便續此經文和圖譜,以便後輩中人得此經文,造福一方。故因經文深奧,圖譜千百年無人參悟,便成古時神話,當成不存在而已。晉朝隋女幸悟她的遺學,這才有“瑤池劍法。”傳至後世。故因隋女天生重病,無藥可醫,僅後便再也沒人能破解開。”柳姑娘時道:“照師父這麼說,這件事八九不離十是有得。”傅山點頭,表示是有可能,柳姑娘又問:“可師父此事早已是數千年前的事了,再說這圖上的文字無人識得,怎麼破解之法,你說的那位瑤池女子,她為何很隱居,又為何會不涉俗世。”傅山道:“柳兒啊!師父自見你,便就似曾相識一般,你自小隨我四處行醫,積了不少公德。”傅山話未說完,從書案上取下一副畫打了開,傅山對她道:“你看這畫上女子是否象你,這是副‘觀世音菩薩’未成仙時的畫相,是從印度傳到中土的。”柳姑娘不解不知師父是何用意,傅山道:“你以菩薩長的極象,而且佛根極深,將來定能造福百姓,時候也不早了,你卻自行下山去吧?。”說完傅山步出書房,柳姑娘看了看師父,她道:“師父不管我和菩薩相貌是否相似,但我仍然是我,在我有生之年,定能使天下太平,再無戰爭。”她說完,柳姑娘道:“師父我以你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說完自己小步下山。她依依不舍,再回頭鬆山之上,茅屋已不見了,隻是懸崖峭壁,深淵間潭。
清文宗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帝禦“太和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隻見一柄長劍,從梁上飛將下來,射於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避。須臾,莆畢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壞卻房屋無數。文宗四年十二月,洛陽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盡被大浪卷入海中。文宗六年,雌雞化雄。六月朔,黑氣十餘丈,飛入太和殿中。秋七月,有虹現於玉堂;五原山岸,盡皆崩裂。種種不祥,非止一端。帝下詔問群臣商議災異之由,議宋昭公上疏,以為蜺墮雞化,乃婦寺幹政之所致,言頗切直。帝覽奏歎息,因起更衣。曹公公在後竊視,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於罪,放歸田裏。在“太和殿”之上,清文宗上早朝,設聚文武。但見:瑞靄紛紜,金鑾殿上坐君王;祥光繚繞,白玉階前列文武。沉檀八百噴金爐,則見那珠簾高卷;蘭麝氤氳籠寶扇,且待群臣下跪皆呼:“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禮畢之後,清文宗對群臣道:“眾卿家都免禮平身。”他說完眾臣皆起身站起,這時該是眾臣們上朝奏本了,清文宗問道:“眾愛卿有何事啟奏,”言畢,眾臣皆議論紛紛,不到一時,禮部尚書柳忠仁上前說道:“皇上,微臣有事啟奏。”柳忠仁說完,文帝舉手說:“柳愛卿,有話直說,朕聽著。”柳忠仁看了看眾臣子,一時說道:“皇上:河南,河北,山東,陝西,湖南,湖北等地,災民眾多,百姓艱苦,村民為求生機,以草木為糧,以草根為食,日子過的艱難,臣請求皇上拿一些庫銀,賑濟災民,減免百姓租稅,減少謠役,減輕百姓困苦。”待禮部尚書說完,清文宗回道,說:“難得柳愛卿體懷民情,此事應準,”清文宗一說,柳忠仁向後退了一步和眾臣站在一旁,這時大臣李鴻章奏說:“皇上柳大人所說有理,河南,河北,山東,陝西,湖南,湖北等得災民,減免租稅,簡輕謠役,散發賑濟糧,以解百姓困苦,這是上上之策,聖人說‘衣食者民之本,稼穡者民之務也’,富國先富民,強國先強兵,方才能治理好天下。微臣認為,平定天下,治理朝綱,重整社稷,譜改朝政,須招納賢才,有誌仁義之士,如今天下混亂,三寶空廢,若是忠者,仁者,信義,謀者,孝者,勇者盡歸我清朝,這外敵入侵,天下混亂,時局動蕩和自稱立帝得‘太平天國‘洪秀全一黨,瞬間也可被鎮壓,也可除外敵。”清文宗仔細一聽,對李鴻章的奏詞深感有理,並說:“李愛卿說得是,朕下旨照辦,照辦,”清文宗說完,大臣左宗棠,韓忠仁,宋文蒲,宋昭公,林則徐,蕭脯,皆也奏辭。等眾臣說完,清文宗說道:“朕今日決定依眾位卿家所奏,並下旨各縣令,減輕百姓困苦,減免租稅和謠役,賑濟災民,散發賑濟糧,派朝廷清官下查貪汙奢侈和賄賂。若有貪汙奢侈者,貪髒王法,皆按律當斬,以敬效尤。違犯大清典律者,關壓大牢獄審,絕不可為其開脫,任其貪官汙吏,胡作非為,無法無天。朕今日決定重整江山,重整社稷,譜改國典,大設天下。”
文帝說完,眾臣皆下跪,皆說:“皇上聖明,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群臣皆起身,並都退了朝,都出了殿外,但在這時,太監曹公公入殿急著說:“皇上不好啦!宮外出大事了。”清文宗正準備批閱奏章,才剛坐下,便見曹公公慌忙入殿,未等他問,曹公公便說:“皇上不好啦!宮外出大事了。”清文宗問:“小貴子出什麼事啊!是不是太後那邊,又有事來煩朕啊!”曹公公很是焦急,這時話也說不清,清文宗又問:“小貴子有什麼急事,快告訴朕。”清文宗這麼一問,曹公公急著說:“皇,皇,皇上,宮外有,有,有一女子,手執兩柄長劍,說著要,要,行弑,弑,弑,弑皇上,行弑皇上啊!”清文宗聽完,不以為然,隻是淡然道:“朕的命,又算什麼又值什麼,做這個皇帝,不如不做強,每日都是政務纏身,奏本如山,朕再怎麼費心費力,勤儉持朝,日勞國事,操持政務,也不能使天下太平,朕這八年,宵衣旰食,日理萬機,勤勞持政,但還是國庫空虛,軍伍廢弛,吏治腐敗,天災不斷,大清莫非真要因朕而亡,天要負我,有人要取朕的命,就隨他好了。”話未說完,便宮外傳來了兵器的打鬥聲,曹公公苦著說:“皇上,此女子不是凡塵之人,殿外數千官兵都拿她不住,阻她不得,皇上還是請暫去後宮躲一躲,等那女子走後再出來,這裏有奴才頂著。”曹公公心裏慌亂,不知如何是好,一時站立不安,他這麼一說,待覺宮外叫聲鼎沸,慘聲連天,嘈雜不絕,兵器交泯,響成一片。再看清文宗,臉色肅靜,並不恐慌,他道:“小貴子陪朕出去看看,朕道倒還看看,是誰有如此能耐,竟這麼大膽,還敢白日入宮行刺朕。”曹公公見主子一人出了殿外,生怕有什麼閃失,並便緊跟隨其後,邊走邊道:“皇上刺客屬不善一類,皇上萬金之軀,若是出了什麼差遲,大清朝將,將就毀於一旦啊!”清文宗不顧曹公公勸說,一人出了殿外,這時曹公公跟在文帝身後,喋喋不休的說著:“皇上保重龍體,保重龍體啊。”看他很是擔心,說個不停。清文宗一出宮外,但見一女子,身穿白衣,手握兩柄長劍,正和一團官兵廝殺,官兵死傷無數,血洗皇城。這時“八旗親王”也入宮護駕,“太和殿”外一片混亂。皇宮之大,兵如螞蟻,皆都圍困阻其白衣女子入宮,群臣才剛退朝,剛出殿外,並看到一柄長劍,從城南射來,劍柄纏有白布,直直釘在“金鑾殿”牌匾之上。誰大膽,無禮,竟敢在皇宮肆無忌憚的橫肆妄為。在這時“紫京城”上空,一白衣女子,身如仙鵲,踏布點足而下,直落場中,如觀世菩薩,下凡人世。宋昭公對禮部尚書柳忠仁道:“柳大人這不是令女柳姑娘嗎?”
柳忠仁時說:“小女自幼拜傅山老先生為師,學醫練武,定是在那裏聽聞閑言,這才入禁宮。。。。。。”說完歎了口氣,很是著急。眾臣皆站在“太和殿”外,論說不止,再看官兵陣中,白衣女子長劍飄拂,如其潮水,涔涔其中,翩翩之軀,千軍難擋。官兵阻她不住,不一時並便飛身過了一處偏殿,向眾臣這裏而來。偏偏在這時,白衣女子,卻走得慢了,她小步朝這邊走著,慢慢走進,眾官得注視,到了清文宗跟前,群臣武將一注目,都朝她望了一望,她小步走著,步態緩慢。柳忠仁這時說:“閨女啊!你這是要做什麼啊!見了皇上還不快下跪。”女子看了看禮部尚書柳忠仁,她說:“卻問諸位大人,你們在朝為官,生在宮廷,顧忌過百姓嗎?問過他們的安危嗎?。”話並未說完,女子有些感傷,她歎了口氣,說道:“你們固是不知,不知道他們被洋人抓去在俘虜遭鞭打。陝西城鄉四十裏,百姓賣子分金銀,你們又何曾知,其中不易。你們又怎知中華百姓,在西洋雅片折磨下,不死不活和剛臨盆未滿周歲小兒抓去做試驗,活活弄死,你們又怎知,有多少婦女被糟蹋得下場,你們生在宮廷,又何曾念記過他們的生死,都是命啊!都是命啊!”話未完,一些文官刹時失色,女子落淚說:“朝代盛衰,不是百姓們錯,是你們為官之過啊!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隻有內部,隻有你們為官之人,起了偏心為權利,為私利,這才有西方列強得入侵啊!清朝中衰,朝政腐敗,家不成家,國不成國,再好的臣子,再好的百姓,他也會,也會。。。。。。起來反抗啊!”女子話完,群臣瞬間呆然,眾官心裏在問:“這是一個女子說出的話嗎?這是一個女子所為嗎?”群臣注目,女子又說:“水能載舟,亦能浮舟。既然皇帝無能,治不好天下,上以黎明百姓以不顧,下以天下蒼生以不理,給他下跪,憑什麼。”柳忠仁看了看清文宗,然後對女兒道:“你自小學武,在外多年,也深知如今世道得混亂,百姓艱苦,但你卻不可聽從江湖前輩們得話,去殺貪官,去殺皇帝啊!閨女!你這麼魯莽行事,自己而為,又能有什麼用啊!”柳姑娘一看柳忠仁,一望父親,突然左劍一出,右劍平刺,直欺清文宗跟前,她說:“不管爹爹怎麼說,我今天也要殺了這個皇帝,天下天災不斷,百姓困苦,民不聊生,你們為官得做皇帝得,高居宮廷,又怎會顧忌他們,顧忌他們啊!”說完看著清文宗。清文宗也看了看柳姑娘,在牌匾前站著,待柳姑娘說完,他才道:“朕自知不是一個好皇帝,也治理不好這個國家,朕這八年勤勞持政,日勞國事,也算是對得起天,對得起,若姑娘取了朕得命,能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你便取了朕的性命,也無妨。”清文宗言語哀楚,眾臣一聽,慌忙上前一護,將柳姑娘圍了起來,大臣左宗棠說:“小侄女不可魯莽行事啊!如今皇帝雖然稱不上為百姓,但八年持政,操勞政務,也不是什麼暴政昏君啊!”韓忠仁也說:“柳姑娘為百姓,實在是難得,但如今外敵入侵,家國難全,若是你殺了皇上,不是給洋人趁手的機會了嗎?。”肅順說道:“柳姑娘韓大人說得對,你小小年紀,其中原委,你自是不知,更不知朝廷的艱苦啊。”宋昭公說:“侄女把劍收了,聽眾位伯叔的話,不要做魯莽的事了。”這時柳姑娘,看了看眾人,她說:“不管各位叔叔伯伯們怎麼說,我也要殺了這個皇帝,你們請讓開,讓我殺了這個庸君。”話完,柳姑娘她看了看眾官員,一時神傷,淚水自然而下,她一望父親,柳忠仁說:“你卻要三思啊?,秋溪,爹爹雖然年老,但一生精忠,秉性剛直,從不會去做什麼‘反清複明’之舉,你自小跟著師傅在江湖上行走,見百姓置身以水火難活,看到貪官逼迫百姓,你看不慣,為他們仗義,但你一人能救他們嗎?救得了他們嗎?”
柳忠仁說完,柳姑娘在這時早已身起,一踏步,一點足,直落清文宗跟前,一劍直刺文帝要害,文宗便將穿劍而死,在這時柳忠仁上前一奪步,抓住刺來得一劍,這一伸手一抓,柳忠仁手受了重傷,再看他手心中,鮮血流了下來,柳忠仁用手這麼一擋,柳姑娘不得不止手,她說:“爹爹”說完早已淚不成聲,不一時並聲聲抽屜哽咽,柳姑娘看了爹爹了許久,眾官注目,他在那裏一動不動,哭著說:“爹爹女兒也是無法之法啊!我從小就見不得,百姓受苦,官逼民反,今日在城外,看到村民們沒飯吃,吃樹皮,吃草根,朝廷不但不理,還迫著他們交稅租,如今天災不斷,旱災連連,他們就算不吃不喝,整日勞作,也還是不能供應貪官們的奢侈之作為啊!”文宗聽到此處,並感慚愧,歎說:“八年啊!朕這八年,日日不曾忘的是,如何治理好我大清朝,姑娘你說得對,朕無能,朕無用,救不了黎明百姓,救不了眾生,你便取了朕的性命,取了朕性命吧?”柳姑娘看了看清文宗,又回頭看了看爹爹,她止住淚,看了看眾官員,她不說話,柳忠仁看了看女兒,苦著說:“你若是要殺皇上,你叫先殺了你爹爹好了,爹爹不想你做錯事啊!你一個女孩兒家,又真會知其中之苦,又真會知道其中的不容易啊!”柳姑娘她不說話,隻是一苦,暗自歎了口氣,見爹爹一手抓住長劍不放,鮮血流個不止,她搖頭歎道:“爹爹。”然後一咬牙,閉了閉嘴唇,這時手一鬆,劍自棄手,“當當”跌在了上,就在這時從她頭頂,射過一支暗箭,柳姑娘不防,擦覺時已避不及,她一側頭,那隻箭偏了過去,從她發間而過,射箭之人和眾官員都為他擦了把汗,接著並有人叫道:“圍住刺客。”在這時兵如螞蟻,從四麵包抄而來,當場圍得阻禊不通,官兵數千一並祁拿柳姑娘,柳姑娘被圍困,不得脫身,見“八旗親兵”和兵部尚書至此,一時有些慌亂,她看看官兵,都手拿著武器,各各虎視耽耽,都想擒拿她,各各怒目而視,眾文官皆都一退讓,剩下武將兵圍於此,柳姑娘並不招急,兵部尚書還未命令眾官兵擒拿,清文宗這時說道:“宋大人不要為難這位姑娘,她說得對,朕不是一個好皇帝,看到天下混亂,卻束手無策,讓她取了朕得性命,以謝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