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罓:小說罓∷
第九十章:四方猛士集漢中,八方才俊對毒士(四)
趙雲得了陽平關外諸寨,便就對陽平關進行大力攻擊。[漢末溫侯在線閱讀]
馬超人馬過少,一時不敵,幸得關卡高堅,倒也沒有讓趙雲一股作氣的攻入。
後來,張遼親自率軍而來,與趙雲對峙了十餘日後,各自沒有占得便宜,便就撤兵。
再說第三路人馬,其實在出兵之前,那呂布便就早早安排手下猛將文醜駐守許昌,看守宛城之敵。對於如今的天下大勢,如果說還有一個變數的話隻怕就是宛城的賈詡了。
漢末時代,一如先秦時期,謀士和武夫並非截然不同、各司其職的兩種行當,職號謀士而又武夫氣十足,或號為武將卻足智多謀,至少在三國時並不少見。曹cào手下著名謀士程昱,曾得到曹cào這樣的評價:‘程昱的膽量,超過賁、育“那是在袁紹yu南下與曹cào爭天下之時,程昱鎮守的鄄城當著袁紹行進大軍的要衝,守軍卻隻有七百人,在袁紹十萬大軍麵前,真不啻為一碟嫩豆腐。曹cào本想再增撥兩千人,誰知程昱竭力阻止,理由是:袁紹見我隻有七百人,勝之不武,便不會來攻城,一旦增兵,反而有可能遭到滅頂之災。程昱所料絲毫不差,遂使得三國‘空城計‘又多了一個版本,也許還是最早的一個版本。曹cào手下另一個著名謀士劉曄,十歲出頭就曾因母親遺命,刺殺了父親一個親信隨從,日後更曾親自動手,殺死了一個人見人怕的地方小霸王(當然,他日後成為被曹植譏刺為‘蝙蝠‘的騎牆派,則是另一回事)。可見,在那樣一個危難的時勢下,謀略若沒有膽量的加入,是斷斷無所作為的,‘膽識‘二字,最需緊密結合。
賈詡,身懷奇謀,膽識過人,閱曆繁複,誌節深沉。他的品質裏也許有著種種別人難以企及之處,但就客觀效果而論,東漢末年的天下大luàn,他難辭其咎。當年陳壽撰《三國誌》時,曾將賈詡與曹cào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並列立傳,引起了注家裴鬆之的不滿。此事見仁見智,呂布覺得若撇開道德威望,先注重影響世事的深度,則賈詡與二荀並列,並無不當。
他廁身在殺人如麻的強盜身後,貌似藹然文士,一麵犯下滔天奇罪,一麵又能成功地躲避千夫所指,這份能耐,孰能及之?你看他以一介遊士的身份,時而避難鄉間,時而閃身在某個諸侯的廳堂,匹似流竄作案。[漢末溫侯全部章節]說計道謀,甚至敢讓曹cào甘拜下風;逮至晚年,竟又在曹丕的朝廷裏充任太尉,權勢蒸蒸日上,一派德高望重的模樣。這是一個怎樣的奇人?
他出生在武威,俗稱‘金武威,銀張掖“也算是大西北一個重鎮。年輕時雖也曾被人評為‘有良、平之奇“但因僻處偏遠,知道他的人並不多。在那個天高地遠、充滿獷悍之氣的地方,少年賈詡濡染其中,斯文氣中難免也會夾雜若幹匪氣。與豪爽武夫打jiāo道,與土匪豪強相周旋,這份本領賈詡生而具備。靠一襲長衫,一把折扇就能行走江湖,在四百年後的中國也許可行,當時免不了就會步步涉險。賈詡有一次就在道上遇到叛luàn的氐人,同行數十人同時被擒,一張百人坑已經挖就。要活埋嗎?看來是的,這些叛氐,把人活埋也許比打牌還要輕鬆。賈詡麵不改sè,鎮定從容地對氐人說:‘先別急著埋我,我是段太尉的外甥,太尉肯定會出重金來贖我,保你們賺一筆。‘——諸位,這裏的奧妙在於,若叛luàn的氐人當真等著段大人拿錢來換人,西洋鏡準會被戳穿,因為太尉段熲並沒有這樣一個外甥。賈詡拿準了他們沒這份膽量,當時,段熲可是一個響當當的人物,最強蠻的家夥都不敢貿然招惹。結果,賈詡一麵看著這撥氐人將其餘眾人悉數活埋,一麵自己卻與叛氐的首領推杯換盞,‘我會在舅舅麵前替你美言幾句的,‘說完這話,賈詡抹了抹嘴邊的美味,在氐人們點頭哈腰的歡送之中,騎馬揚長而去。
騙人騙到這個份上,呂布隻能遙遙地想著:賈詡是深不可測的。讓滿腦子想著活埋人取樂的強盜俯首帖耳,單靠智慧肯定於事無補,靠膽量也過於籠統。他的解釋是:賈詡身上同樣洋溢著一股匪霸之氣,正是它讓強盜相形見絀,氣為之奪。話說回來,注定要呼風喚雨,荼毒江湖的賈文和先生,怎麼也不會在尋常溝壑裏翻船。他的目標是長安,他相信在那裏會有自己的機會。什麼機會?如果你這麼問,賈詡隻會詭秘地抿嘴一笑,兩眼直勾勾地看著遠方。那裏,秦始皇建造的巍峨長城上,正幽幽地轉出烽火。
在賈詡投靠曹cào之前,他先後為之獻策的,多屬造孽江湖的惡棍型軍閥。雖然賈詡常以漢室忠臣自詡,也確曾有功於皇上,但他顯然更熱衷於放縱自己天賦的謀士才華,而較少計較千秋功名。在各路軍閥此起彼伏的hun戰中,在漢獻帝由長安到洛陽的奔命過程中,在新舊都城的喋血殺伐中,我們都能看到賈詡的智慧,像一隻不祥的貓頭鷹,在累累屍骨上盤旋。
當年董卓伏誅,司徒王允專權。王司徒雖然才能有限,且有不知體恤,濫開殺戒之弊,但風雨飄搖的漢朝江山畢竟獲得了短暫的喘息機會。[架空曆史小說行榜]董卓手下原有兩個莽野的部將李傕和郭汜,王允若本著首惡既除,協從不問的態度,網開一麵,則這兩個手上握有兵權的家夥極有可能歸化朝廷,如此,luàn局初定,因董卓而起的關東諸雄因一時喪失了矛頭所向,不知旌麾何指,也可能權且罷兵。中國曆史在步入這一章時,雖然會略嫌平淡,但於國於民,實屬大幸。剛愎無比的王司徒,本著決不姑息的態度,對李傕、郭汜下達了追殺令。這有點bi人造反的意味了。然而奇怪的是,李傕、郭汜本來也想認命了,他們決定解散部隊,自己再分頭向大西北逃亡。倘如此,則王允雖然極為不明智,卻畢竟沒有種下惡果,東漢政權暫時還能遷延些時日。
賈詡單人匹馬,擋在道上,‘二位,急個啥呀?‘李傕、郭汜對賈詡素來敬重,便洗耳恭聽。‘王允正要捉拿你們,你們若解散部隊,路上隨便一個小亭長都有能耐把你們綁起來,送給王司徒邀功。橫豎是個死,何不先聚集軍隊,幹脆反上長安,為董卓報仇。如僥幸事成,則挾天子以令天下,何其威風;萬一事不成,那時再逃向西北故土,也未見得晚呀。‘這一番充滿流氓智慧的開導,李傕、郭汜聽得不住地點頭。
當年陳勝、吳廣被迫‘揭竿而起“所持的理由,正與賈詡此時的教唆相同。區別是,無論陳勝、吳廣還是李傕、郭汜,他們都屬當事者,而賈詡則完全是局外人,換言之,這一番建議,雖然可以救李傕、郭汜xing命於一時,對賈詡則沒有絲毫好處。不然,當李、郭二人成功後yu封賈詡為‘尚書仆shè“他也就不會堅決推辭了。‘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賈詡話說得頗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