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
讓我們看看曆史上的四川!了解川人為國家民族所付出的沉重代價。
中國曆史上三次外族入侵,四川都是最後中華民族複興的基地及堡壘。
一.宋末危局
公元1258年底,被歐洲史學家稱為“上帝之鞭”的蒙古大汗蒙哥親自率領蒙軍主力沿嘉陵江進攻四川合州。知州王堅,調集屬縣17萬人,增築釣魚城,設防堅守。
在釣魚城下堅持抗擊蒙古鐵騎入侵36年,創造了中外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奇跡;在這裏,使叱吒歐洲大陸,被稱為“上帝之鞭”的蒙哥大汗戰敗身亡,飲恨終生。(備注:1251年,蒙哥登上大汗寶座,穩定了蒙古政局,並積極策劃攻宋侵略戰爭。蒙哥為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長子,曾與拔都等率兵侵略過歐、亞許多國家,以驍勇善戰著稱。)釣魚城因此被歐洲史書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四川人民抵抗蒙古侵略的戰爭,使得蒙古延遲了滅亡南宋的時間,蒙古陷在四川不能自拔,四川軍民拖住蒙古雄師長達幾乎四十年的時間。不能不歸因於四川軍民的頑強。
在漫長而殘酷的51年戰爭中,川人大批戰死及被屠殺,致使人口劇減,田野荒蕪,十室九空。從整個四川地區來看,以至史書記載“蜀人受禍慘甚,死傷殆盡,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誌銘》記載)。
南宋初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四川的戶數為264萬,按平均每戶為5人計算,則南宋初四川人口大約為1,320萬人元。
二十七年(1290年)完全戶數為16.5萬。按平均每戶為5人計算,在戰爭結束後,四川人口從戰前的1290萬人減少到82.5萬!令人震驚。
明代初年,鑒於四川地區人少地多,急待墾殖,所以明中央政府有意安排鄰近巴蜀的湖廣移民入蜀,這是整個元末明初“湖廣填四川”的起因。所以在現存的很多家譜族譜中,都記載著先世在明初洪武年間是如何“奉旨入蜀”的經曆。
王夫之在《讀通鑒論》說:“故秦滅楚,晉滅吳,隋滅陳,必先舉巴蜀,順流以擊吳之腰脊,兵不勞而迅若疾風之掃葉,得勢故也”。可見四川在中華民族抵禦入侵時的重要作用。
二.明末危局
滿清和蒙古最大的不同,在於蒙古狠毒,而滿清陰毒,蒙古隻圖殺戮之快,而滿清殺完了還知道篡改曆史,嫁禍於人。張獻忠亂民流寇,性暴貪殺,這是不錯,但是要說張獻忠屠盡四川人,就是天大笑話,張獻忠最盛時隻控製四川部分地區,自己殺自己,能殺這麼多人而不自亂,這可能嗎?何況殺盡四川人,他至死也沒有統治整個四川,怎麼殺盡?當年紅色高棉,惡性自屠,總數700-800萬的高棉人,也不過被殺100萬人,已經是萬民共棄,很快有人反叛,隨後和越南軍隊一起趕走了紅色高棉,而張獻忠能把有血性的四川人殺個遍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事實上,明朝崇禎帝被吊死,兒子也沒有成功逃到南方,南明政權就一直缺乏法統,導致在抵抗時群龍無首,這也是南宋免於滅亡而南明敗亡的原因之一,但是,雖然在南北中國被流寇滿賊禍害個遍的情況下,四川人仍然英勇抵抗滿清長達十多年,到後來,吳三桂反叛,主戰場仍然是在四川,四川人對滿清的抵抗時引起了滿清的瘋狂仇視。
“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這就是1649年滿清征服四川時發布的政策,在這樣瘋狂的滅族殺戮下,一座又一座城池陷落,一城又一城百姓被殺光,川人悲壯的抵抗到1659年,重慶終於在眾寡不敵中陷落。川人也在浴血奮戰中被屠殺殆盡,而此時,明朝已經於1644年滅亡了,張獻忠也在1646年死了,誰屠了四川,四川又為什麼被屠,答案已經很明顯?
殘酷屠殺的結果,是四川800萬人口,僅餘不足百萬,隨後,就是著名的湖廣填四川,導致後來的四川人,祖籍多出於湖廣。
這是中華民族曆史上最悲劇的一幕,四川為了民族存亡,兩度被屠殺,死傷慘重,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要記住的,但是到了王朔這個痞子的嘴裏,成了四川人變成哈比人(矮人)的說辭,讓人不勝悲憤,我想一萬萬四川、重慶同胞,一定恨不能生啖此賊。
三.抗戰危局
8年抗戰,四川出征和補充兵源共達300多萬人,其中陣亡、負傷、失蹤者達*萬餘人。川軍陣亡將士紀念碑於抗日戰爭第七周年紀念日1944年7月7日落成揭幕,成都老百姓叫該碑為無名英雄像,成都民間流傳:有年寒冬臘月沉沉深夜,一個衣衫單薄的窮軍人走到城門洞邊賣湯圓的小攤子前,看來是又冷又餓,埋頭呼呼呼地隻顧吃湯圓。眨眼間,窮當兵的卻不見了!賣湯圓的小販恍然大悟:是無名英雄像走下來了,小販啼不成聲,當年出川抗戰的川軍苦啊,是那個赴國難犧牲的“無名英雄”從陰間來吃湯圓了!
曆史不會忘記川人為抗擊蒙古,抵抗滿清中的慘烈與堅持,不會忘記川人出川抗日,抗美援朝的壯烈與英勇。
1937年,川軍出川,高唱:
男兒仗劍出四川,不滅倭寇誓不還;
埋骨何需桑梓地,人間到處是青山。
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爆發,四川省軍閥除西康的劉文輝外,皆響應軍事委員會的號召,成都的楊森,更高舉「出川抗日」的旗幟,率領十萬部隊,遠赴上海,參加了神聖的淞滬保衛戰,犧牲慘重,幾乎全軍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