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我娘病的厲害,我……我想早些回去。”
“平時不燒香,臨時拜佛腳,這便是貪玩的積憋,念在你孝心尚可,這次便準你回去,下次可不行了!”先生道。
桂生喏喏的千恩萬謝地去了。
第二天是學館的休息日,小雲一早在街圩上溜達,忽然看見桂生的身影閃進前麵一條裏弄便不見了。
“這小子搞什麼鬼,他家不是在鄉下嗎?怎麼到這裏來了?”小雲隨即尾隨著過去。進了一間小四合院,一切都明白了,原來桂生竟在這裏做工賺取外塊補貼家用。這地方是一間紙作坊,專門生產原寶(過去給先人燒的一種紙錢)。小小的天井、回廊間堆滿了方方正正的紙錢,就像陰曹的銀元,厚實雜遝。今年七夕時母親王氏便燒了這種紙錢,當時小雲還頗感奇怪,怎麼會有如此厚重的紙錢呢?原來竟產自這裏。穿過天井,便進了一間古色古香的堂屋,香氣嫋嫋,紅燭高懸,堂屋正中的春台上供奉著觀音的塑像,仿佛走進寺廟的殿堂。屋子四周,十多個孩子一字排開,就著台桌矮凳正緊張有序地粘貼原寶。怪不得學館內沒有學生,原來這幫兔宰子都來賺生活了,小雲不由一陣嗟歎,“世事造化人呀!”
他來到桂生的台桌前,桂生幹得有些熱汗淋漓。
“你小子還挺會謀事的,讀書之餘,倒跑來侍弄這些,”小雲說。
“身不由己呀,哪能和你比呢?我家窮,就我和嬸娘相依為命,偏偏娘又經常生病,不能經常幫人做工,我若不幫襯著,家中的生活便難以為繼了!”
桂生告訴小雲,粘貼一個元寶便有半紋錢的收入,他隻有加班加點地幹,但他亦喜愛讀書呀!古時便有“萬般皆下柄,唯有讀書高”的古訓,誰不想求個一官半職,光宗耀祖呢?為了不耽誤學業,桂生簡直是禪精竭慮,上學路上亦拿著罐頭瓶子隨道逮幾隻蟋蟀,放學了便拿到圩上換幾個碎錢。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哪個不是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勞碌呀!英雄不論出身,兢兢業業的不獨自己呢!小雲唏噓不已。
“那我來幫你做吧,我也正好沒事!”小雲說。
“這怎麼好意思呢!你可是甄家的少爺呀!”桂生道。
“什麼少爺不少爺的,我自己願意!”小雲道。見小雲這樣,桂生便由了他。
從此,小雲和桂生便成了一對形影不離的好友,桂生的學業一日似比一日的好起來,兩人下河摸魚捉蝦,既或混跡市井茶肆做工,即或吟詩作對,生活倒也過得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