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這樣的話,那佐佐木總將要如何保證,到了大明的沿海區域,在下商隊的安全呢?”
“在下可是聽說了,一些大明的盤踞勢力,也都幹起了海盜的勾當啊。”
朱棢的這一句話,就是他在刻意試探。
別看佐佐木小次郎坦白了東瀛官方跟倭寇之間的合作關係,但是他自然是不會將所有的實情全部告訴給朱棢,所以,朱棢就隻能憑著眼下得到的消息,盡可能的去試探和推測出更多有用的訊息。
既然現在已經知道了,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方勢力的餘孽,跟那些倭寇有著合作關係,又確定了東瀛官方跟倭寇之間有著不可告人、見不得光的交易。
那朱棢自然是順勢就想到了,有沒有可能,東瀛官方跟大明的各方殘餘勢力,也有著不為人知的聯係呢?
所以,朱棢主動提起張士誠、方國珍他們跟倭寇建立了海盜集團的事情,想要試探佐佐木小次郎的反應,以此來推斷結果。
果然,當佐佐木小次郎聽到朱棢提到這件事情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那眼神中的一抹慌張!
佐佐木小次郎的這一抹慌張,清晰的落入到了朱棢的眼中,讓朱棢立馬斷定,東瀛官方,必定跟張士誠、方國珍他們有所聯係!
這一刻,朱棢已知的所有信息全部彙集在了他的腦海之中,產生了他推測後的一種判斷!
在朱棢剛剛來到東瀛的時候,他就發現了一個十分關鍵性的問題。
按照正常的邏輯來說,東瀛身為一個島國,在沿海區域,都應該布下重兵防守才對,否則的話,如果有敵軍突襲,他們根本就來不及重新排兵布陣。
更何況,眼下還是海盜無比猖獗的時候,就更應該有重兵布防才對。
可是,無論是在哪一個碼頭或者海上重要的交通航線,都幾乎見不到東瀛軍部的人。
這一點,但凡是有些軍事經驗的人,都會大起疑心。
所以,朱棢來到東瀛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通過各方途徑,調查起東瀛軍部的大概編製,以及每個區域的士兵數量。
果不其然,根據朱棢調查得到的東瀛軍部編製信息,他們所見到的布防士兵,還不到固定編製的一半!
可是同時,東瀛軍部的軍費,卻絲毫沒有減少。
這一點,從佐佐木小次郎這種總將級別的將軍都要出來“攬活”之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雖說這其中自然也有佐佐木小次郎為了中飽私囊的目的,但是到了總將級別,如果軍部的軍費足夠,就絕無可能親自出來做這種有失身份的勾當。
所以,朱棢和藍玉兩人分析判斷,東瀛軍部很有可能將軍部的正規士兵,都派出去參與了某種活動。
當時朱棢和藍玉兩人就想到了一種可能,東瀛軍部,會不會因為經濟形勢太差,地小物乏,從而想要對大明下手……
現在,在確定了東瀛軍部跟倭寇有著交易之後,朱棢和藍玉心中,對於這種可能性的肯定概率,也是大大增加!
而此刻,再加上佐佐木小次郎的微表情反應,朱棢心中就幾乎已經斷定了,東瀛官方軍部,已經跟張士誠、方國珍他們這些餘孽勾當上,要一起對付大明!
其實,在真正的大明曆史上,就有“北虜南倭”之說。
就是在明朝早期,老朱同誌最主要的敵人,就是北方的蒙古和東南沿海的海盜。
當時,因為海盜都是流動作戰,追擊起來十分耗費人力精力物力,根本就沒辦法集中兵力剿滅。
所以,老朱同誌就推行了兩大政策。
一是“海禁”政策。
所謂“海禁”,就是嚴禁大明沿海的平民百姓進行打漁、經商等活動,以徹底杜絕大明沿海居民跟海島之間的聯係。
二是重兵防守。
為了防範海盜的突然襲擊,也為了監管沿海居民履行“海禁”政策,老朱同誌在大明沿海區域安排了重兵布防,甚至修建衛城等防禦型建築。
但不論是“海禁”政策還是重兵布防,都在實質上對大明朝的國力產生了不小的消耗,並且也對沿海地區的經濟和百姓生活,造成了極其不良的影響。
而且,到了明朝中後期,所謂的“倭寇”,大多數都是大明人,尤其是其中的倭寇頭目,也都是大明人,如王直、徐海、葉親滿、毛海峰、彭老等等。
《明世宗實錄》中就有記載:“動以倭寇為名,其實真倭無幾”。與此同時,由於日本海盜“輕生敢鬥”,明朝官員聞風喪膽,所以中國的海盜以倭寇為號,“特挾以為號而已,而其實皆中州之人也。”
這就充分說明了,“倭寇”的存在,實際上也為一些前朝殘餘勢力進行反叛活動,提供了借口,所以,隻有能夠直接滅掉東瀛,才能徹底杜絕一係列負麵影響的後患。
雖然朱棢並不知道,自己想要做成的事情,對於整個大明而言,都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壯舉,但是刺客的朱棢突然福靈心至,精光一閃,再次察覺到了一個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