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3章 血戰維也納(2 / 3)

再加上聖伯納隘口被雪崩堵塞,楚風是走的北意大利一線,亞平寧半島從西岸利古裏亞海邊的熱那亞,到東岸亞得裏亞海邊的威尼斯,都是大漢帝國的忠誠藩屬,奧拉羅總督和馬可.波羅總統兩位先生變著方兒的,從輜重運輸到物資補給再到征用民夫馬車全方位的協助大漢,漢軍行軍速度能不快嗎?

魯道夫雖不知道大漢皇帝禦駕親征兵鋒已進抵維也納西南數十裏處,但也明白東郊的決戰還沒有展開,西南方向就出現了新的威脅,實已落入窘迫的境地,甚至可以說距離失敗隻有一步之遙。

灰白色的濃眉猛的一擰,他錚的一聲抽出寶劍,伸出左臂就著劍鋒劃了下去。

阿爾布雷希特隻道父親發了狂戕害自身,一聲驚叫,正待上前阻攔,卻被英王愛德華拉住了。

這位參加過阿卡德戰役和北非戰役的老十字軍,看著魯道夫的眼神中帶著敬佩之意,他對阿爾布雷希特道:“不要誤會,這是血劍告警!”

血劍告警!

聽到這個詞,看著那柄沾滿了魯道夫鮮血的寶劍,諸位國王和貴族領主都是心頭一凜。

用沾上鮮血的寶劍傳警,乃是歐洲各國最高等級的警訊,凡是國王或者領主發出了這種戰爭號召,下屬的封臣就受到最嚴重的警告,絕大多數時候都會率軍赴援。

魯道夫抽出的寶劍,是哈布斯堡家族先祖所用的“斯特拉斯鋼岩”,代表著王朝的權威,而寶劍上沾著的鮮血,來自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本人!

但是,血劍告警不是能夠輕用的,神聖羅馬帝國帝統淡薄,對屬下的諸侯並無絕對的約束力,魯道夫又準備為此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呢?

老皇帝撕下皇袍裹住了傷口,炯炯的目光盯住了兒子阿爾布雷希特:“現在,你發誓,永遠不染指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

國王們聞言大嘩,盡人皆知魯道夫為了讓唯一在世的兒子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皇位,付出了多少心血和代價,而現在他竟要放棄這個打算了!

不少人甚至開始同情這父子倆。

但阿爾布雷希特並沒有這樣認為,他緩慢而堅定的對著父親點點頭,然後舉手向天,“以我哈布斯堡祖先的名義,向上帝起誓,我,阿爾布雷希特在此立誓,有生之年決不染指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之位。”

血劍,被使者捧著離開了,與剛才相比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惟有魯道夫的胳膊纏上了長袍撕成的繃帶,腰間所挎的寶劍隻剩下了劍鞘,而他和阿爾布雷希特,這對剛剛失去了皇帝寶座的父子,依然神色如常。

國王們為這一幕感染,戰鬥的激情迸發出來。

隻不過他們沒有想想,大漢帝國為什麼能夠團結一心,遠征萬裏之外士卒毫無怨言?文明的勝利,隻怕不是個人行為能夠改變結局的吧!

長笑一聲,魯道夫發出了決戰的命令,因為失血不少,他的聲音變得低沉而帶上了幾分悲劇英雄的色調:

“信仰基督的兄弟們,決戰的時刻來臨了,擊敗異教徒,割下這群不信神的魔鬼門徒的腦袋!”

英王愛德華、波希米亞國王查理、巴登公爵薩維裏等人響應著戰爭號召,紛紛抽出寶劍指向漢軍陣地:

“以基督之名!”

神聖同盟的軍隊排著前後五個陣列,最前方的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正規軍,主要是德意誌雙手劍士、十字弓手和重騎兵,第二陣列是英王愛德華從國內調來的最後八千名威爾士長弓手,第三陣列則由波希米亞和其他神聖羅馬帝國諸侯的軍隊組成,第四陣列是自由民十字軍和中小領主的軍隊,匈牙利和塞爾亞的軍隊排在了第五列

——因為被大漢占領了國土,兩國軍隊被認為是複仇意誌最強烈的,被用作壓陣,另外他們最後出戰,損失最小,也可看作神聖同盟對放棄在兩國土地上進行抵抗的某種補償。

山呼海嘯的呐喊聲中,神聖同盟五個陣列的軍隊分波次,十二萬大軍以排山倒海之勢撲向了對麵的雙子帝國聯軍。

超過兩倍的數量優勢,由教皇親自彌撒加成的宗教狂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用鮮血發出的血劍傳警,十字軍的士氣前所未有的高昂,大有一口將聯軍平吞之勢。

便是東羅馬帝國精銳的皇家近衛騎兵,麵臨空前的壓力,也不免掌心汗出,對麵數萬匹戰馬奔騰跳躍而來,震得地麵隆隆作響,近衛騎兵胯下的戰馬也騷動不安的打著響鼻,不斷把頭扭來扭去。

這時候,漢軍的強大就非常明顯的展示出來,每一個士兵都像鋼澆鐵鑄一般,新兵還有幾分躍躍欲試、幾分緊張的心情,特別是那些身經百戰的老兵,眼神中平淡而漠然,仿佛接下來的不是火花四濺的戰鬥碰撞,而是一場普普通通的演習。

如果說神聖同盟軍隊是在宗教狂熱煽動之下的火山,那麼漢軍就像一片平靜的大海,隻不過在海嘯發生之前沒有人知道貌似平靜的大海之下,究竟蘊藏著多麼恐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