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出征的命令,第一師的所有士兵都給家人留下了告別信,他們燃燒著一腔赤誠,踏上了征途。
陳吊眼深知這次出征的機會,是多麼的來之不易。第一師以非原琉球匠戶嫡係的淵源,能隨禦駕親征,這就代表了皇上無比的信重,要知道,留守閩廣對抗呂師夔、範文虎、塔出三路大軍的三個師,得知第一師被欽點出征,他們可是趕緊寫了血書請戰的,更有不少原籍贛南的將士,難受得痛哭流涕!
一定要把握機會,讓皇上親眼看到,我們第一師的官兵,是多麼的英勇無畏,是多麼的忠於國家和民族,他們每一個人,都配得上將來的頭等華夏重光勳章!陳吊眼捏緊了拳頭,恨不得馬上飛到釣魚城下,和蒙元獸軍作殊死的決鬥。
但是,為什麼皇帝的眉頭,皺得那麼緊?難道他不相信第一師的勇敢,還是第一師的忠誠?
楚風輕輕敲著小桌子,計算著行程。
琉球和北方大都城的聯係,靠信鴿是飛不了這麼遠的,一程程接力飛行的可靠性也不強,短時間內建立空中情報網的計劃隻能是空中樓閣,隻除非有無線電?楚風自嘲的笑了笑,摩爾斯電碼、電磁學、伏打電堆、電子管、長波電台……那些玩意,似乎還很渺茫。
李鶴軒通過海路,把忽必烈進攻的重心放到釣魚城的消息傳回琉球,已是八天之後,蒙古訓練炮手一個月的時間,再帶著炮往釣魚城來,隻須兩個月就足夠了。
直線距離上看,似乎閩廣與大都,距離釣魚城的遠近相差無幾,但地形差異,讓元朝軍隊,能更容易、更迅速的趕到那裏。
從大都出發,經華北平原,從潼關入關陝,由漢中越秦嶺,除了漢中以下的一小段,大部分的路程一馬平川,走起來非常輕鬆;由閩廣入川,則全是山路。
本來,過韶州後入宜章,經郴水進湘江,越洞庭湖沿長江溯流而上,除了三峽難過,都有大路,但呂師夔和阿裏海牙退到了長沙一帶,和贛南的塔出、兩浙的範文虎從西到東聯成一片,蝟集成團以保萬全,若是從湘西走一遭,有閩廣三個整師盯著,他們必定不敢來老虎嘴裏拔牙,但要從長沙過,呂師夔隻要還顧忌忽必烈的皇命,就不得不出兵作戰,到時候,說不定贛南的塔出都要過來撈一把,整個南中國的戰局,就一鍋粥了。
所以必須放棄好走的湘江、長江沿線,從湘西插到川東!粵北、湘西、川東,都是南中國有名的崇山峻嶺,雖然事先做了輕裝,笨重的六斤炮、大量不是必須的輜重都沒帶,雙馬拉的車兒在湘南換成了單馬車,可這段路實在不好走,不好走哇!
眼見著士兵們鞋底板磨起了水泡,嘴唇幹得一點就著,眼眶子裏布滿了血絲,楚風卻不得不硬起心腸,按照預定的行軍計劃,一刻不停的趕往釣魚城。
是的,計劃沒有變化快,以前沒有騰出手來解救釣魚城,是因為川東和閩廣隔著荊湖,一時不及,但呂師夔和阿裏海牙放棄了荊湖大部分地區,縮在長沙靠攏塔出,就把荊湖變相的讓給了漢軍。
以前認為釣魚城能堅持三年,用今年大半年的時間穩固荊湖,再次第進兵一舉收複四川,這個過程中,就算忽必烈從大都城調集大軍進川,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大規模的糧食征集就不是十天半個月能搞定的,擁有動員速度優勢,幾乎隨時待命的漢軍也可從容出發,搶在元軍的前麵。
出人預料,忽必烈不是調集大軍,而是讓一個千人隊的怯薛軍攜帶火炮趕往四川。千人隊規模的戰爭準備和行軍速度,比數萬大軍快了許多,一時竟然讓楚風鬧了個手忙腳亂。
幸好,出兵荊湖、進軍四川的計劃早已做好,隻須提高速度就行,畢竟早就有了打算,楚風把時間和速度提前一點,也就罷了,接收荊湖各地,如桂陽、永州、邵州等處的地方官員都遴選完成了,這就隨著大軍,每到一地就留下少許士兵,配合文官建立政權——反正呂師夔把這些地方空了出來,許多蒙元任命的地方官聽說大漢軍到,不是封金掛印跑路,就是納土獻城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