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風還為他們提供豐厚的軍餉,普通士兵最低也有每月六貫,這筆錢可買到一石半的白米,再加上漢軍提供三餐夥食、軍餉沒有任何克扣、沒有稅費負擔,實際上三倍於臨安普通匠人的收入。
新兵們賣力的訓練,熱情甚至超過了老兵,動力不是來自軍餉,而是仇恨。
楚風在陸猛挑兵的時候,特意要求選那些在錦田山下全家死絕的青年,這些人和韃子有著血海深仇,將來無疑會成為漢軍的中堅力量,他們將和一百名琉球匠戶子弟一起,成為漢軍最忠誠的軍官團。隻等從泉州接到百姓,就可以在現有架構上迅速的擴編軍隊。
經過前一段時間的磨合,一百名老兵的性格、能力都原原本本的表現出來,屠滅山越人莽嶽部落之戰進步極快的錢小毛,在呂宋表現搶眼、傷愈歸隊後全程參與冒貢和錦田山救援的張魁、許鐵柱,這三個人是最為突出的。正好漢軍一百五十人,楚風便以五十人為一隊,任命他們為隊長,其下十人為一班,選任班長。
漢軍軍服為黑色貼身兩件套式,褲子兩個兜,上衣四個兜,衣服用銅扣子,扣子在右襟扣眼在左襟,扣上則右襟在下左襟在上,類似傳統服裝的右衽,以示不忘我華夏正朔。
軍階用肩膀上的銅扣子區分,普通士兵沒有,班長一顆,隊長兩顆,領軍的陸猛則是三顆。
有班長、隊長這些軍官協助,陸猛的壓力小了許多,楚風下令侯德富退出現役,接替陸猛的兵科長職務。此後侯德富為政府負責軍事的頭號文官,陸猛為部隊將領的格局,得以長期的保持。
兵科負責國防政策、軍隊編製、戰爭調動、武器製造和後勤調撥,漢軍則是兵科的執行機構,平時訓練士兵,戰時執行兵科的作戰命令,享有完全的戰場指揮權。
經過反複實驗,漢軍的盾型確定下來了:左臂上直徑一尺的鋼製小圓盾。使用其它任何盾牌,都不能同時雙手握持長矛,或者開弓射箭,隻有這樣的盾,完全不影響戰術動作。考慮到漢軍已經裝備了精鋼盔甲,隻需在緊急時用盾遮護頭麵頸項要害,這麼大的盾也夠用了。
開始這個盾是用繩索皮條綁在左前臂上,後來士兵們普遍反應皮條綁緊了影響血液流通,手臂發麻,於是改作連接一個棉質筒型護臂,護臂可開合,戰鬥前把它套到手臂上,盾就牢牢的固定住了,棉套護臂可調整貼身,不妨礙戰術動作。
在楚風看來,裝備了這種小圓盾的士兵,造型頗有點像自己小學時代的偶像:聖鬥士紫龍~~殘念中
漢軍兵種就兩個:五十名弓箭手和一百名長矛手。弓箭手攜帶一石弓,箭百枝,長矛手則是前端有護套、尾部有配重的長矛,不分兵種都裝備鋼製胸甲、頭盔、臂盾、軍刀。
與想象中元韃子“騎射無敵”不同,宋人“騎”確實弱,“射”則一直傲視周邊各民族——失去北方產馬地,宋軍便以強弓勁弩克製策馬奔騰的遊牧民族,“番長於馬,漢長於弩,製騎以弩”。宋代成為中國弓弩發展的最高峰,神臂弓、克敵弓、三弓弩、床子弩,這些複雜精密的弓弩都誕生在宋代,“弩者,中國之勁兵,四夷所畏服也”。
南宋末年禁止民間持有弩,但不禁止弓,漢軍的弓箭手或多或少有點使用弓箭的經驗,訓練後不說人人是神射手,至少百米距離的拋射覆蓋、五十米內精確點射,還是不難做到的。
一個小時後,楚風回到安置雷洪一家的營房,老頭子激動的一把抓住他的衣襟:“楚大人,讓我跟你幹!”
起點中文網www.qidian.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