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章 琉球鋼鐵廠(2 / 2)

明代的炒鐵爐是用人力攪拌,爐邊總有一位身強力壯的大漢,拿著根熟鐵做的炒鐵棒,揮汗如雨的來回攪動。

熱愛機械的楚風顯然不會讓工人們做這種嚴重損害健康的工作,他在爐頂上做了個支架,正中懸掛著一個大圓滾子,下麵有三根熟鐵棍子斜斜地伸向爐床,仍舊是水車提供動力,就有了機械化的炒鐵設備。

以往生鐵是冷卻成錠後再加熱,煉成熟鐵;楚風現在使用的技術,是把高爐出來的生鐵水直接炒成熟鐵,本來是要到明朝才會出現的方法,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有記載。

熟鐵就可以直接製作鋤頭鐵鍁之類的農具了,當然,製作過程需要鍛打、滲碳和淬火,熟鐵柔軟,可鍛性強,加工性能優越。

楚風又修築了一字兒排開的六台鍛爐,這東西的基本結構,和所有農村鐵匠修理鋤頭鐵鍁等農具的鍛爐沒有什麼區別,就是要加大、加厚,加大是為了鍛造大型鐵件,加厚是為了保溫,畢竟這是長時間使用的,節約燃料嘛。不用說,依然采用水力鼓風機,當然和高爐、炒鐵爐的鼓風機比起來,這些就是孫子輩的小不點了。

每台鍛爐邊上都有一台水力鍛錘,鍛錘下是厚厚的鐵砧,砧下墊著厚實的柞木墩子,再下麵是水泥、石子澆鑄的基座。多層複合受力結構,能夠承受鍛錘落下的巨大衝擊力。

三個大的鍛錘重兩百五十斤,衝程三尺,每分鍾落錘50次;三個小的重八十斤,衝程二尺,每分鍾落錘150次。大鍛錘用於粗加工,小鍛錘則是精加工——實際上也精不到哪兒去,畢竟仍是錘子敲,說到底,水力鍛錘的加工技術,和鐵匠們一錘一錘敲打,實質上沒有區別,僅僅是效率提高。

可惜,現在的技術條件不能衝壓,更不能精密鍛造,否則楚風就有金屬機床可用了。

高爐、鼓風機、水力鍛、炒鐵爐,這些東西還在馮火山的認知內,但煉鋼法的改進終於讓他徹底認不出來了。

楚風用高鋁粘土燒製了很多大土鍋,幾個窯場的主管徐財旺,以前曾在瓷窯幹過,這事兒他是當仁不讓。先把粘土粉碎加水過篩成細泥,再像塑瓷胎那樣在飛速旋轉的木盤上手工成型,最後放到專門的高溫窯中燒製十個小時,土鍋就新鮮出爐了。

隻是馮火山不明白,這些土鍋子能拿來煉鋼嗎?那不和炒菜差不多了。

宋末的鋼,主要有炒鋼、百煉鋼、灌鋼三種工藝。

炒鋼實際上就是炒鐵,楚風那炒鐵爐就能生產,其實出的主要是熟鐵,還有少量中低碳鋼,質量很不穩定;

百煉鋼用炒鋼作為原料,加熱後反複折疊鍛打,或用數種成分不同的原料反複疊鍛得到的,工藝複雜成本高,隻適合製造寶刀寶劍;

灌鋼法在《夢溪筆談》有記載:“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封泥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

這三種工藝都不適合大規模工業化生產。

楚風要煉的,是坩堝鋼。自從春秋時發明坩堝煉鋼法以來,到漢朝最為興盛,用它煉出的鋼鐵製成堅固的魚鱗甲、鋒利的環首刀,才有了戰無不勝的大漢軍,才有了將匈奴從蒙古高原打到歐洲的輝煌勝利,才有了“犯漢者,雖遠必誅”的赫赫聲威!

也許是五胡亂華的戰爭,也許是其它什麼莫名其妙的原因,坩堝法在南北朝時期失傳了,反而牆內開花牆外香,在印度得到發展,阿三們用此法煉製的烏茲鋼,製作的大馬士革軍刀鋒利無比,曾經斬下無數十字軍的頭顱。

坩堝法在人類社會中使用了兩千多年,直到十九世紀中後期才被馬丁-西門子平爐煉鋼法逐漸取代,但二十世紀興起的轉爐、電爐又可以看作坩堝法的變種,坩堝法在兩千年後煥發了新生。

高爐、水車、炒鐵爐、工人宿舍、冷卻水塔,都一一建起來了,鐵廠通向村子的路上,還起了一座大門。

國人喜歡亂寫“到此一遊”,楚風也有此雅興,於是靠著大路的門頭上,掛起了五個雞抓狗刨的大字:“琉球鋼鐵廠”。

起點中文網www.qidian.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