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桅杆上,潔白的船帆吃飽了風,巨大的動力通過桅杆傳遞到流線型的船身;低幹舷,較少的上層建築,使船的穩性極好,同時較低的重心,便於桅杆高度做到船身長度的四分之三,帆麵積也就特別的大。
與這個時代長寬比普遍在2.5~3:1的客舟、防沙平底船、拜占庭圓船和阿拉伯漿帆並用船相比,這艘船采用了1:6的大長寬比,船身顯得特別的修長、優美,而且有足夠的空間布置三根超高的桅杆;船艏尖銳,像鯊魚的頭部那樣向前伸出,水線麵微微內凹,航行時能上抬,把波浪劈開;後部逐漸變廋的有傾度的水線,十分協調地過渡到狹窄的圓尾,和船艏、船身中部共同構成了一個最小阻力體。
沿著前伸的船艏,向船正前方偏上的方向伸出一根支桅,支桅與前桅之間拉起四根帆索,加掛著三角帆;前桅、主桅、後桅掛著全帆裝,帆麵的寬度大大超過了船身寬度,橫桅伸到了船身以外,各桅杆除了使用主帆、頂桅帆等大小方帆以外,還有支索帆、翼帆等三角帆。齊全的帆裝能夠接受各個方向吹來的風,不像歐洲某些大型帆船那種複雜的天幕吊頂索係,這些帆的索係經過優化處理,最多二十個水手就能非常好的操作。
對,這就是人類利用風帆船曆史上的巔峰之作——剪式帆船,這個名字來源於它劈波剪浪的空心船首,人們普遍認為它的航速已經達到了大型帆船的極限:14節。
這種船型本應在十九世紀中葉才出現,但現在,它提前六百多年誕生了。
不過要是說它就是一艘血統純正的剪式帆船,似乎又不太公允。許多中國古代造船技術在它身上得到了體現:
中國領先歐洲六個世紀的水密隔艙。這艘船分隔了七個隔艙,如果其中一個進水,船隻仍能繼續航行;如果兩個隔艙進水,這艘船還能排水自救;即使運氣壞到極處,有更多隔艙進水,也能減緩船隻的下沉,給船員足夠的逃生時間。
北宋時期發明,英國要等到1800年前後才會使用的可收放平衡舵。風向穩定、長距離航行時,舵板升起,不產生水下阻力;需要快速轉向時放下舵板,平衡舵的舵壓中心至舵杆軸線的距離小,所以轉舵力矩小,能夠非常輕鬆的操控航向。這樣的舵,既能適應遠洋航行,又能在台灣海峽風急浪高多險灘的複雜海情下靈活自如。
穿在大毛竹筒子裏的繩索和滑輪組,讓船長可以站在船頭視線開闊的地方,轉動舵盤控製船尾的舵板。
總的來說,這是一艘中西混血的新式船舶,當然,如果從使用舷側披水板的縱帆船受中國平底沙船影響的角度看,縱帆船的兒子、純粹的剪式帆船,本來也帶著點中國造船技術的血脈——盡管很淡了。
楚風站在船頭,獵獵海風吹拂著他的頭發,他溫柔的看著自己的心血之作,眼神就像細細的舔食少女的肌膚。
中學時的校航模隊隊員,親手製作過“海上君王”、“勝利”和“賽英皮拉”的大比例木質模型,大學裏的機械發燒友,楚風畫出剪式帆船的設計圖並不令人驚訝。
不多從設計圖到船下水,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水車、圓鋸床、滑輪組、縫紉機、車床,要實現這些其實並不難。
公元前八世紀,中國出現滑輪;公元前五世紀,中國出現四十齒的青銅棘輪,不久後又出現了鐵質棘輪;公元前後的漢朝,中國有了精確到毫米的鋼鐵加工技術,如果給工匠足夠的時間進行手工研磨,精度還能進一步提高……甚至可以說,楚風隻需要提出創意、畫出草圖,工匠們就能自己造出來,反正用於木器加工的機床,精度強度要求都很低。
隻有縫紉機比較複雜,幸好隻是用粗大的針去縫船帆,構件可以做得“傻、大、粗、黑”,反正結構越簡單越好,隻要能用就行。設計的踏板通過皮帶傳遞動力到機身,利用偏心輪把旋轉運動轉化為往複運動,於是針就能上下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