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有個神秘人物一直躲在戰國時期的朦朧麵紗背後,若隱若現。他的存在直接左右著戰國間的局勢,他還培養了無數優秀的弟子參與時政、攪和天下,孫臏、龐涓、蘇秦、張儀、黃石、李牧、魏僚……無一不是人中龍鳳,跺一跺腳各封國都要抖三抖的人物。這個神秘人物就是傳說中的鬼穀子,今天的故事裏要講的他最早震動諸侯國的兩個弟子——孫臏和龐涓。
孫臏和龐涓既然出自鬼穀門下,那才能自不必說。其時兩個人同在鬼穀門下學藝,關係自然是非常好的,很符合今天說的“四大鐵”裏的“一起同過窗的”。不過總的來說,孫臏要顯得更有天賦一點,比較討老師的喜歡,而龐涓的天賦則要差一點——這裏說的天賦差一點隻是指跟孫臏這樣的百年難遇的天才相比,比起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龐涓也算是天才了。龐涓歲數要小一點,去率先畢業,這並不是說龐涓要聰明一點,而是鬼穀子想把孫臏留在身邊細心雕琢。這跟導師帶研究生的道理是一樣的,不怎麼成氣候的,就早早放你畢業了,能幹的就留在身邊慢慢教導,在自己公司裏做廉價的小工,還千方百計延長你論文通過的時間。不過跟現在的導師比起來,鬼穀子是很仁義的了,他傳了孫臏一部兵法,大概記錄了自己在軍事上的畢生所學。鬼穀子這一碗水沒端平,也為孫臏和龐涓二人以後的齷齪交惡埋下了伏筆,以鬼穀子的神鬼莫測之能,怎麼能沒看到這個玄機呢?實在有點想不明白。
龐涓下山後直接回了自己的祖國魏國效力,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龐涓這樣的優秀人才自然是每個國君都翹首期盼的,魏王問他關於治國安邦、統兵打仗等方麵的才能、見識。龐涓傾盡胸中所有,滔滔不絕地講了很長時間,並保證說:“若用我為大將,則六國就可以在我的把握之中,我可以隨心所欲統兵橫行天下,戰必勝,攻必克,魏國則必成為七國之道、乃至最終兼並其餘六國!”所以很自然的,魏王任命他為元帥,主掌魏國兵權。
龐涓這人也確實是有真本領,不久便侵入魏國周圍的諸侯小國,連連得勝,使宋、魯、衛、鄭的國君紛紛來到魏朝賀,表示歸屬。不僅如此,龐涓還領兵打敗了當時很是強大的齊國軍隊!這一仗更提高了他的聲威與地位,魏國君臣百姓,都十分尊重他、崇拜他。而龐涓自己,也認為取得了蓋世大功,不時向人誇耀,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誰的氣勢了。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這道理龐涓當然是明白,在一個單位裏做事,自然最好上下都是自己的心腹子弟,做起來才方便,所以龐涓就向魏王推薦了自己的同門師弟孫臏。那時候龐涓和魏王還處在蜜月期,魏王對龐涓自然是言聽計從,立馬就備了厚禮去請孫臏出山,這個時候的龐涓還是懷著純潔的友誼之心的。後人說其實龐涓並沒有推薦孫臏,是魏王自己不知道從哪裏打聽到了孫臏這個人,自己去請的。這簡直是放屁了,當時孫臏還在山上學藝,鬼知道他是隻什麼鳥?那裏談得上專門去請。再說了,鬼穀子的居所你當是公園啊?想去就去,沒有龐涓的推薦,魏王擔保連門朝哪個方向開都不知道。這是後來的小說家犯了人物臉譜化的毛病,其實壞人也不是一直都壞的,也有純潔善良的時候,隻是因為一些機緣巧合的小事才引發了自己心中邪惡的一麵,比如一個饅頭啥的。
孫臏和龐涓這對好朋友好同學在一起共事,自然很是開心。兩人還像當時在山上學藝的時候一樣,經常在一起喝酒聊天,討論兵法得失。這麼一討論下來,龐涓就覺得不對勁了。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兩句話一談下來,龐涓就發覺這個小師弟的見解本領遠在自己之上,心下就有些怨恨自己師傅的意思了。龐涓不從自身天賦才華上去找原因,而是認為師傅肯定偏愛小師弟,趁自己下山後偷著傳了他壓箱底的絕招。事實上龐涓也沒猜錯,絕非完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事鬼穀子也做得不怎麼地道,一碗水沒端平,放誰身上能服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