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法令一出,百姓們紛紛奔走相告。
要知道以往楚國和齊國甚至於晉國,給百姓的賦稅都是很重的。
各國的國君為了養那些士兵們,隻能讓百姓們受些委屈。
他們把百姓們所種的大部分糧食都收走了,隻給他們留下了堪堪活命的糧食。
恒王所頒布的這個法令可以說減輕了百姓們大部分的負擔。
他們不僅可以吃飽飯了,還可以把餘糧攢下來賣錢。
其實很多時候,百姓們要求的真的不多。
他們就希望能有一個安生立命的住處,能夠吃飽飯。
隻要能過上這樣的生活,誰做皇帝對於他們來說其實是無所謂的。
並且他們還覺得由晉國的國君來做皇帝比楚國和齊國的那些國君來做皇帝都要好。
至少人家晉國的國君不欺壓他們這些老百姓。
這些百姓們不僅不願意再跟著楚國和齊國的那些舊臣們鬧事了,反而還爭相舉報那些舊臣。
恒王也因此成了他們歌功頌德的對象。
聽老農說完這些話後,阿亨的心裏頗為複雜。
百姓們和他說的這些話,其實顛覆了他以往的想法。
他以往總聽一些朝臣們在那裏說什麼有些百姓就是刁民。
可這一路走來,他發現其實許多百姓壓根就不是刁民。
他們之所以做出凶悍的模樣去和別人交流是因為許多人都在欺壓他們。
他們如果不凶悍一點,就會被別人欺負死。
真正可惡的是那些披著官員的皮子說著堂而皇之的大道理,卻在私底下使勁收刮民脂民膏的人。
父皇這次讓他出來走一走看一看其實是對的。
因為他如果不親眼看到百姓的疾苦,那麼他可能就永遠不會理解那些百姓,也不會真的做出功在萬民的事情。
阿亨和阿其他們回到國都後,就開始寫他們此行的見聞,以及他們對這些事情的思考。
他們用了約莫三個多月的時間才算是寫好這些東西。
恒王看完兒子們寫的這些東西後,欣慰的笑了起來。
因為他覺得兒子們現在的思想比之前成熟了許多。
當一個男孩開始成熟就意味著他能承擔更多的責任了。
恒王又開始了自己的下一步計劃,他開始放幾個兒子去各部曆練。
阿亨和阿其以及阿圓在各部輪轉了約莫兩年,總算是弄清楚了各部是如何運行的。
那些官員們的一些小九九也被他們摸的一清二楚。
這兩年,他們也不止在各部曆練,閑暇時,恒王也會讓人帶他們去各縣的衙門看一看,那些衙門是如何處理政事的。
總之,恒王約莫用了五年多的時間去打磨自己的兒子。
守江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的父親用了許多年的時間開疆擴土,他也花費了很多心血穩定這個新生王朝的政局。
他們做了這麼多的努力,但如果沒有挑選好,培養好繼承人的話,可能他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費。
好在阿亨沒有辜負他的期望。
在統一皇朝後的第十一年,恒王按照自己之前設想的那般把皇位傳給了阿亨。
他的這個讓位的決定讓朝臣們極為意外。
要知道陛下現在還正值壯年,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
如他這樣的年紀正是應該施展宏圖大業的時候,有幾個人願意退位呢。
可陛下他就是決定退位了。
對於恒王的退位,朝臣們反應不一。
有許多臣子都陳情希望恒王不要退位,畢竟這麼多年看下來,恒王可謂是一位十分稱職的帝王。
他在位的這些年,大晉朝風調雨順,百姓的生活逐漸富裕了起來。
晉朝各地的糧庫也堆滿了糧食。
並且恒王和王元元都是極為節儉之人,
他們不僅自己節儉,不許官員奢侈無度,還禁止各地進奉奇珍異寶。
有了恒王的以身作則和嚴查死守,無論是國都還是各地的官員們都不敢過於奢侈,百姓們的負擔也因此減輕了不少。
對這樣一位極為為百姓考慮的帝王,百姓們自然極為的愛戴。
他們聽說恒王將要退位的事情後,自是痛哭流涕。
好在接替恒王位置的阿亨也是一位十分稱職的帝王。
不過,有恒王這麼一位優秀的帝王在,阿亨的壓力還是很大的。
在登基的前幾年,阿亨基本上沒睡個好覺。
他戰戰兢兢的處理著政事,生怕自己讓父皇失望。
在阿亨在那裏戰戰兢兢的工作的時候,恒王這邊的日子卻是十分的瀟灑。
他退位後在國都裏待了三個月,隨後的日子他就開始帶著王元元到處遊玩。
當然,他們並沒有大張旗鼓的外出,因此知道他們出去玩的人並不多,大家都隻以為太上皇和太後娘娘在內宮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