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陷城(1)(1 / 2)

“看來是不能等了!”

徐榮劍眉一揚,終於下定了決心。他微微地側過頭,身旁一名親兵極機靈地湊過來,兩人耳語了一番,親兵旋即轉身而去。

“繼續發射,壓製住賊兵的投石機!”

有了準備,徐榮終於決定放棄城頭的死守。

………………

劉碩遠遠地看著城頭的變化。憑借強大的間諜網,他早就掌握了鄴城的動靜,公孫侯雖然老謀深算。但此人色厲內荏,幹不了大事。在和平年代,是個不錯的官場不倒翁,但在生死關頭,便會失去分寸。

但讓劉碩擔心的是,公孫侯手下還有個徐榮。劉碩是個喜歡琢磨的人,看三國演義,他並沒被一些表象所迷惑。雖然說呂、趙、關、張那樣的牛人,盛名之下必有其能,但他更喜歡挖掘一些其他強人,比如說高順,再比如眼前的徐榮。

事實也的確沒讓他失望,因為徐榮的存在,最終自己居然不得不出馬。站在遠處觀察,劉碩更看到了徐榮的厲害之處,如此關鍵時刻,徐榮居然還敢放鬆城上的守衛,這需要怎樣的魄力啊?

徐榮,三國時代軍事家。徐榮是遼東襄平人。雖然在《資治通鑒》中認為他是玄菟郡,也就是現在的沈陽人。但在《三國誌.公孫度傳》裏,我們能找到這樣的內容,“公孫度字升濟,本遼東襄平人也。同郡徐榮為董卓中郎將,薦度為遼東太守。”也就是說公孫度和徐榮是老鄉,而公孫度是遼東襄平人,所以徐榮也隻能是遼東襄平人。

在曆史上,徐榮的戰績是可以彪炳史冊的。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大敗曹操。漢初平元年,曹操召集18路大軍,誓要消滅董卓。但由於同盟軍內部各自為戰,雖然連克汜水,虎牢,占據洛陽,然後便停滯不前了。曹操隻得自己帶兵前往追擊董卓。曹操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倚王室,據舊京,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遂引兵西,將據成皋,張邈遣將衛茲分兵隨之。進至滎陽汴水,遇卓將玄菟徐榮,與戰,操兵敗,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操,操不受。洪曰:“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遂步從操,夜遁去。榮見操所將兵少,力戰盡日,謂酸棗未易攻也,亦引兵還。徐榮擊破曹操,而且不隻是擊破,曹操簡直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沒有曹洪舍命相救,一代梟雄恐怕要歸天於此了就算曹操和徐榮兵力相差再大,也不可能比官渡差的還大吧?

“榮見操所將兵少,力戰盡日,謂酸棗未易攻也,亦引兵還。”這一句,足夠說明,徐榮是一個勝而不驕的理智之人。

第二個例子是擊破孫堅。時,長沙太守孫堅亦率豫州諸群兵討卓。卓先遣將徐榮、李蒙四出虜掠。榮遇堅於梁,與戰、破堅,生禽潁川太守李濤,烹之。徐榮這一回又擊破孫堅並煮熟了一個太守足見其狠毒果斷。孫堅移屯梁東,為卓將徐榮所敗,複收散卒進屯陽人。卓遣東郡太守胡軫督步騎五千擊之,以呂布為騎督。軫與布不相得,堅出擊,大破之,梟其都督華雄。這一段,我們可以當作對比來看“俺老孫來也!”不可一世的孫堅,卻再次敗給了他的老對手徐榮。而後,他卻利用散卒,從容擊敗了呂布。這就是差距。呂布和徐榮領兵的差距。當然,這裏呂布戰敗,還得歸罪於這個胡軫。但這不是他最後一次害人。

徐榮之所以沒出名,和他在董卓手下有關係,未能大戰伸手。而最終死得又不得其所。這樣一來,徐榮就被淹沒在了三國的曆史長河中。但如果注意到他的彪炳戰績,就必須佩服他作為大將的能力。

現在,出名的機會就在眼前,徐榮會放過嗎?

…………

在太史慈和高覽的帶領下,黃巾軍毫不畏死地向鄴城城牆撲去。如果有機會選擇或有時間思考,麵對死亡,很多人都會選擇退卻。但真正到了你死我活的戰場上,逃跑的人真的很少。這並不是說他們不怕死,而是因為作為一個整體,大部分人忘去了害怕。有了前期的鋪墊,黃巾軍很輕鬆地就攻到了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