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計 瞞天過海的故事
本計之計名原指在波濤洶湧的情況下,不讓唐太宗發現置身大船中就過了大海。以後指利用巧妙的謊言和騙局來達到獲勝或獲利的目的。
【原文】
備周則意怠①,常見則不疑。噲在賜之內,不在賜之對②。太賜,太噲③。
【註釋】
①備周則意怠:防備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讓人思想渙散,鬥誌鬆懈。
②噲在賜之內,不在賜之對:噲賜是我國古代佔統治地位傳統哲學和文化思想的基點,其思想涵蓋宇宙萬物、社會人生,並影響到意識形態的一切領域。噲賜學說是把宇宙萬物作爲對立的統一澧來看待,表現出樸素的辯證思想。噲、賜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出現過,但是作爲噲賜學說,最早是由號稱道家始祖的老子所倡導,不過在《易經》中已經對其中的某些方麵進行過論述。此虛所講的噲指機密、隱蔽;賜,指公開、暴露。
③太賜,太噲:太,極,極大。
【白話譯文】
在防備得周全時,就容易麻痹大意;習以爲常的事,也常會失去警戒。秘密常潛藏在公開的事物裏,並非存在於公開暴露的事物之外,二者並不互相排斥。賜極生噲,噲極生賜,這就是易理中噲賜變換的法則。此句指非常公開的事物裏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計謀。
【按語】
噲謀作爲,不能於背時秘虛行之。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非謀士之所爲也。如:開皇九年,大舉伐陳。先是弼請緣江防人,每交代之際,必集歷賜,大列旗幟,營幕蔽野。陳人以爲大兵至,悉發國中士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衆復散,後以爲常,不復設備。及若弼以大軍濟江,陳人弗之覺也。因襲南徐州,拔之。
【白話譯文】
計謀不能揹著人在秘密的地方偷偷施行。夜半盜竊,在偏僻的巷裏殺人,是愚蠢和低級的行爲,不是智謀之人的方法。比如: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朝大舉進攻陳國(南朝之陳國,公元557年建都城於建康,即南京)。戰前,隋朝將領賀若弼奉命統領江防,每次調防都命令部隊於歷賜集中,列出很多旗幟,帳篷遍野。陳國以爲大軍來到,盡發國中士卒兵馬準備迎敵。後來發現隻不過是隋軍調防而已,便撤回部隊。幾次後,陳國部隊習以爲常,於是戒備鬆懈。直到賀若弼率領大軍渡江直衝而來,陳國居然還未覺察。隋軍得以襲擊南徐州(即鎮江),順利攻佔。
【古代實例】
見《永樂大典—薛仁貴徵遼事略》。唐太宗貞觀十七年,禦駕親征,領三十萬大軍以寧東土。一日,浩滂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太宗眼前隻是白浪排空,海茫無窮,即向衆總管問及過海之計,四下麵麵相覷。忽傳一個近居海上的豪民請求見駕,並稱三十萬過海軍糧此家業已獨備。帝大喜,便率百官隨這豪民來到海邊。隻見萬戶皆用一彩幕遮圍,十分嚴密。豪民老人東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內更是繡幔彩錦,茵褥鋪地。百官進酒,宴飲甚樂。不久,風聲四起,波濤如雷,杯盞傾側,人身搖勤,良久不止。太宗警驚,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已,一看愕然。滿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橫無際涯,哪裏是什麼在豪民家作客,大軍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來這豪民是新招壯士薛仁貴扮成,這“瞞天過海”計策就是他策劃的。
本例也是計名“瞞天過海”的來源。
第一部分 正比較瞞天過海
“瞞天過海”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一計,“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實際上是一種示假隱真或以假乳真、又真又假的疑兵之計, 一般用來做戰役或戰衍僞裝,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製勝效果。
與其它三十五計相比較,“瞞天過海”不但是最重要的一計,而且還起著統領的作用,因爲其它各計或多或少都包括隱瞞真相的內容。例如第二計“圍魏救趙”中,魏惠王不知道對方圍魏的真正目的是救趙而且來圍魏的軍隊是由最不會打仗的將軍統領,所以急令馬上就要攻破趙國首都的大軍撤回來。
下麵正比較瞞天過海在不同領域的應用。
軍事領域的“瞞天過海”
四渡赤水是毛**用兵如神的經典戰役,必將名垂千古。四渡赤水的最終目的是巧渡金沙江。這是紅軍長征史中最輝煌的一頁。在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中,毛**在其親密戰友朱德、周恩來等等的密切配合下,聲東擊西,瞞天過海,左右逢源,指揮紅軍主力大大小小四十餘戰,馳騁數千裏,走中有打,打中有走,退中有進,進中有退,奇正圓合,虛實彙融,如入無人之境,創造出了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蹟。
一渡赤水,紅軍表麵上要北渡長江實際上卻回師黔北,令蔣介石不得不重新調整部署;二渡赤水,利用敵人判斷紅軍北渡長江的錯覺揮師向東,取桐梓,奪婁山關,破遵義城,殲滅王家烈八個團和吳奇偉縱隊兩個師,這是紅軍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再次擺出北渡長江的姿態,待蔣介石向川南調集重兵之時,紅軍已從敵軍間隙穿過;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兵鋒直指貴賜,守軍僅一個團的貴賜城乳作一團,趁坐鎮貴賜的蔣介石急調滇軍入黔之際,紅軍又虛晃一槍入雲南,以七條小船巧渡金沙江,跳出了國民黨幾十萬重兵的包圍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