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獨立後的烏克蘭有著其他前獨聯體前所未有的國家優勢,應該能夠很快走上自由富強的道路。首先,它的地理位置好,毗鄰黑海,通過地中海,可以直達任何國家。其次,烏克蘭的重工業比較發達,特別是軍工產業,係統而規範,並擁有無數國家夢想中的核工業,而農業更是優良,是原本世界上的第三大糧食出口國。第三,烏克蘭民族在曆經抗諸多外敵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獨有的民族文化和體係,屹立在北洲的東方。
他們原本也是夢想自己的國家成為一片富土,希望成為東部的“挪威”或者“瑞士”。如果他們保持自己獨立中立的立場,他們是很有希望達到自己的願望。可惜的烏克蘭並沒有認清自己的方向所在,反而時不時地向某個大國投誠,卻反而使得自己成為了大國間鬥爭的工具和籌碼,把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置於刀俎之上,把自己的人民推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早在1654年,烏克蘭哥薩克領袖赫梅利尼茨基與俄羅斯沙皇簽訂《佩列亞斯拉夫和約》,商請沙俄來統治東烏克蘭,自此東烏克蘭與俄羅斯帝國正式合並,開始了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結盟史。18世紀,俄羅斯又相繼把烏克蘭和黑海北岸大片地區並入自己的版圖。到1795年,除加利西亞以外,烏克蘭其餘地區均在沙皇俄國統治之下。
1917年底東烏克蘭地區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蘇維埃政權,成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至1920年外國武裝幹涉時期,西烏克蘭被波蘭占領。1922年蘇聯成立,東烏克蘭加入聯盟,成為蘇聯的創始國之一。根據波蘭和蘇聯簽訂的《裏加條約》,西烏克蘭成為波蘭領土,1939年11月,二戰爆發,波蘭被分割占領,西烏克蘭與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並。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戰火首先燒到烏克蘭,蘇聯在烏克蘭地區遭受了嚴重失敗。基輔戰役,蘇聯大約損失了約70萬士兵,德國如願占領了烏克蘭全境。1944年11月,蘇軍重返烏克蘭。二戰期間,烏克蘭地區成為戰爭的重災區,軍民死傷慘重,物資損失更是不可計數。
1985年,戈爾巴喬夫在蘇聯上台後,曆史和現實積累的各種矛盾開始表麵化,民族主義和民族獨立傾向迅速抬頭,全國政局開始急劇動蕩,同時,烏克蘭開始了其獨立步伐。
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獨立之後,北方國和烏克蘭就曾因黑海艦隊“分家當”的問題產生很大矛盾。對於軍事實力比北方國弱太多的烏克蘭,自然是不希望北方國在烏克蘭有駐軍。但作為北方國來說,失去黑海艦隊就等於失去了對黑海地區的控製權,這是北方國所不能容忍的。最後烏克蘭還是同意以條約的形式,把港口城市塞瓦斯托波爾作為黑海艦隊的駐紮地,時間到2017年止。可是誰知道還沒到這個時間,整個克裏米亞半島卻成為了北方國的囊中之物。
而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根由是烏克蘭複雜的民族構成,雖然主體是烏克蘭族,可是俄羅斯族卻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並比較集中,特別是在克裏米亞自治共和國,俄羅斯族人占的比重高達67%,其次主要分布在盧甘斯克州、頓涅茨克州、哈爾科夫州、紮波羅熱州、敖德薩州、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和赫爾鬆州。而同時在第伯聶河以東,通用俄語,導致當地的居民傾向於和北方國交好,而以西的烏克蘭人,卻希望投靠北洲聯盟。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卻奈何一道第伯聶河,卻隔斷了兩地的心。
從此,烏克蘭就在雙方的拉力下,左右搖擺,在北方聯盟和北方國之間來回騎牆,先是玫瑰花革命,而後卻是亞努科維奇上台,卻在2014年,由於西方國的背後慫恿,反對派借機推翻了當權政府,表明準備做西方國小弟。這使得原本拉鋸的北方國和北洲聯盟不喜,北洲聯盟還好,它原本和西方國在大事上還是一致,但是此事使得他們聰明了起來,嘴巴喊得響,但是卻沒多少動靜。你西方國想好處就自己出手,可不要把我當槍使。而北方國卻因為嚴重威脅到了他們的國家地緣安全,焉能坐以待斃。
從地緣角度看,烏克蘭是北方國命脈之說是有根據的,克裏米亞半島是北方國進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也是它控製黑海沿岸、染指地中海及巴爾幹地區的橋頭堡,還是黑海艦隊司令部所在,如果烏克蘭全麵倒向西方,勢必會擠壓北方國的戰略空間,讓其頓生唇亡必齒寒的國家憂慮。所以麵對歐美列強對俄羅斯的“拆籬”戰略,普京別無選擇,隻能硬起頭皮、勒緊褲腰帶提刀上陣。
普京的目標就是克裏米亞半島。
克裏米亞是黑海北部海岸的一個半島,毗鄰近東地區兩大洲的咽喉,因此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它是烏克蘭獨立以來其境內唯一的自治共和國,首府是辛菲羅波爾。東部為刻赤半島,與大陸隔著刻赤海峽相望,刻赤海峽連接黑海和亞速海,向北與北洲大陸通過一條僅數公裏寬的地峽相連。它麵積25500平方公裏,人口約250萬,主體民族是俄羅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