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孟如軍帶著一千人趕到克家城時,又一批三千輿軍戰俘舊部趕來克家城,麵向孟如軍指名要投降於他。
孟如軍還奇怪是誰來投靠自己?結果發現是在鎮口城戰俘營裏那幾個幫他宣傳新戰爭法的輿將。
而且這批人回國後身子骨明顯又瘦弱了許多,還有很多人哭著跟他說多少人不願意打仗可還是戰死在沙場上。
孟如軍惋惜那些沒有辦法回到他身邊的輿戰俘,隨即他主動為這些人以性命擔保,並且上報慕飛尉,希望他能將這批人留在克家城鎮守克家城。
鑒於輿軍數量加起來可能超過當地的燕軍,孟如軍想了個辦法將投降加起來的九千人為十批人,隔著一個城鎮在當地維護治安,而燕軍的人數多數是超過輿人戰俘三倍以上才允許輿人的出現。
這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情況下,等慕飛尉再轉報容錚時,容錚卻問起了千秋燕的意見:“燕兒,輿軍這次投降的人數似乎比我想象的要多,如果留他們在後方可能也是個風險,燕人也不會完全信任他們,到時候滋生內亂就不好了。”
千秋燕就直接建議道:“很簡單在戰俘裏組織一批新燕軍,無論籍貫隻要為大燕效力,他們活下來就能享有正規燕軍的待遇。”
容錚聽後,她點點頭深以為然,對戰俘可憐可以,但也得考慮他們投降歸順的決心。
於是,容錚命孟如軍在實施分散戰俘時,先帶戰俘去攻打離克家城不遠的輿國三水城,讓輿軍戰俘在那鎮守。
孟如軍接受命令,他一個燕兵都沒帶,帶的都是輿軍戰俘,隻不過在上戰場前,克家城的人們做了一天的飯,讓輿軍戰俘們一個個吃飽喝足,休息了一晚上後,開始朝三水城進攻。
孟如軍不愧是閃電戰的推崇者,他花了一天的時間就將三水城給攻下來了,並且三水城的情況就跟克家城差不多了,因為鎮守的輿軍軍心大亂,所以輿國督軍帶著這幫輿軍後撤去了。
這也是為什麼孟如軍毫無阻礙地能攻下了三水城的原因。
輿軍戰俘們同時獲得了暫時性的軍號,新燕兵,輿家軍。
孟如軍還不滿足與此,他帶著輿家軍打通了三水城附近的小城,總共收回了一座大城,九個小城,再加上輿家軍的身份在輿地的便利,但凡輿家軍出現的地方都極大安撫好了當地的輿民,讓輿民不敢反抗。
而輿家軍為了表現自己的價值,他們紛紛遊說輿民跟他們一起投靠大燕,即便是投靠大燕,輿人的地方還是輿人會管理的,輿家軍們也充分利用了輿國優秀傳統,那就是直接暴力地當地望族,有錢人對他們施壓,讓他們統一口徑安撫輿民。
不配合的望族,輿家軍為了自身利益會鏟除他們,直到得到孟如軍的認同為止。
逐漸地,三水城沒有了望族的煽動,底下的輿民們也自然因為相安無事繼續平靜地過自己的生活,而從頭到尾正如輿家軍說的那樣,燕軍沒有進城,輿人還是輿人的地盤。
孟如軍便將這種以夷治夷的現象上報給容錚。
容錚覺得孟如軍是個很特殊的人才,他和趙瀘沈元秋不一樣,他會審時度勢,會禦人,也會打仗。
這對她來說是為數不多的全能人才,所以她要從今天開始繼續發揮孟如軍的作用,重用他。
於是,容錚授封孟如軍為克家城鎮遠候將三水城和九小城統納入克家城地圖,由孟如軍掌管這裏的治安。
而輿家軍聽說大燕天子如此重視孟將軍,除了那幫鎮口城的戰俘,輿家軍們第一次感受到大燕天子的英明,原來遠比他們聽說的更要寬宏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