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之後,李如碧也是恍然大悟,大歎了一句,“不錯!”
吳三桂也是讚賞的說道,“李總兵,你有一個好侄兒啊!”
同時,吳三桂也算是徹底的放下心來,對著李如碧說道,“李總兵,現在就下去準備吧,此戰若是能成,你叔侄二人居功至偉,將來的榮華富貴,絕對是少不了你們的。”
李如碧叔侄聞言大喜,忙不迭的說道,“多謝王爺栽培,我叔侄二人敢不盡犬馬之勞!”
說完之後,他們便急急的下去布置。
同時,吳三桂也布置開來,孫永金和李定國的兩萬大軍不是一個小數目,絕對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吃得下去的,多尼的前車之鑒就在眼前,若是沒有絕對優勢,說不得會吃上一個大虧,到時候就不是他利用內線優勢,將對方各個擊破,而是孫永金如同一柄大錘,把他砸碎在昆明城前,因此,要想順利的滅掉這支勁敵,必須調動足夠的軍隊才行。
那些投誠兵是輕易不能調動的,伏擊一事,極其隱秘,走漏不得半點風聲,若是其中有人臨陣叛變,前去通風報信,那麼他的一切計劃都成鏡花水月,他可不想真的像告訴孫永金和李定國的那樣,讓人用大炮把伏擊的士兵活活的給轟出來,所以,前去伏擊之兵,必須絕對可靠,就算是已經表明絕對忠誠的李如碧部也不能完全的帶過去,隻能是少數的一部分,並且是要在他親信監視之下。
因此,他能夠調動的隻能是自己的嫡係親信,以其一部分洪承疇標下的綠營,如果可能的話,最好讓卓羅派遣一部分真滿洲兵過去。
對於自己的嫡係親信,那是絕對可以信任的,而且調動起來也不會出任何狀況。
至於洪承疇標下的綠營,雖然跟張勇之間的梁子算是結下了,但是,要想調動他們還是做得到的,經曆了李成棟、金聲恒反清之後,剩下的綠營大多是效忠於清廷的,並不會在滿清一片形勢大好的情況下做出反叛的舉動。
清廷賦予了他協調雙方的權力,隻要他一紙命令壓過去,這些綠營不敢不從。
對於卓羅的八旗兵雖然不是他想調動就能調動的,但是這種撿便宜的好事,八旗兵一向不肯錯過,而卓羅就更加不願錯過了。因為卓羅是個聰明人,經曆了昆明城下的那一場慘敗之後,如果他不能有所建樹,回到京城,絕對有他的好果子吃。
如此一來,他相對於自西向東而來的孫李聯軍便擁有了人數上的優勢,再加上是伏擊,想要失敗都難。
於是,吳三桂大隊的嫡係兵馬悄悄的離開了清兵大營,緊接著,便是一些綠營兵,再然後,就連卓羅也派遣了巴思漢等八旗將領朝西而去。隻是,這一切舉動,都是在夜色的遮護之下,不僅瞞過了城頭的明軍,連自己一個陣營裏的投誠兵都瞞了過去。
此刻,誰也不知道,那些吳三桂嫡係親信和一些綠營的大營之中,他們所有的士卒,都隻剩下了一個任務,就是拿著旗幟走來走去,同時不斷的弄出嫋嫋炊煙,做出一副清兵依然還在營中的假象。
同時,吳三桂更下達了一個命令,任何清兵,禁止相互串營,若有發現,格殺勿論。
這一道命令下來,更是引發了投誠兵的一陣費解,不過,似乎依然沒有從中看出什麼端倪出來。
每天依然是大群的清兵壓在他們的後麵,逼迫著他們去挖掘塹壕,如果說一定有什麼不同,那就是八旗兵出來得更多了,有時候甚至還能看見卓羅的旗幟。
一直以來,八旗兵是不大參合到這種事情上去的,常常隻是派出一點士兵出來監視一下就算完事,更多的人躲在營中,舒舒服服的享受著各種掠奪來的東西。
其實,這個時候,隻有卓羅自己才明白,出現這種詭異的現象,完全是因為清兵的兵力不足。
他不停的看著城頭,若是這個時候明軍向他們發動攻勢,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頂得住。如果是在以前,哪怕他麵對十倍以上的敵人,也絕對不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但在經曆過那麼幾場戰事之後,這種想法卻變得根深蒂固,隻要稍稍觸及,就會忍不住的擔憂。
此刻,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吳三桂不要在外麵拖得太久,乘著城內的明軍還沒有發覺,趕緊回來。
===============
吳三桂如何會不知道此戰的關竅,一旦城內的明軍回過神來,向清兵大營發動攻勢,那麼就不是他各個擊破了,而是他遭受明軍內外夾擊,形勢瞬間就會變得格外危急。
所以,他剛到達伏擊地點,就急急的布置,以自己嫡係兵馬作為第一陣,洪承疇標下的綠營作為第二陣,李如碧部的投誠兵和巴思漢的真滿洲兵作為第三陣。
等到明軍進入伏擊圈後,以號炮為準,次第發動攻勢,務必要全殲孫永金和李定國的這支聯軍,徹底斷絕昆明之敵的希望。
當然,在此之前,他還需要做出一係列的動作,就是放出一個巨大的誘惑,在徹底消除對方戒心的同時,也把他們引入自己的預設陣地。
李如碧的侄兒,就是這個誘餌的引路人。
在孫永金和李定國前往清兵糧草重地的路上,山林之中突然鑽出幾個人出來,細細一看,不正是李如碧的侄兒麼,經過吳三桂的一番讚賞和勉勵之後,他的氣勢竟然變得渾然不同,隱隱的有著一股大將之風。
在克隆人士兵的帶領下,他挺胸來到明軍之中。
孫永金看著他的模樣,差點笑了出來,事情還沒成,這家夥就擺出了樣子,不過,暫時就先讓他得意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