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要去劫糧
李如碧是個很講效率的人,在吳三桂的大帳之中,悄悄的密議一番,便將一封信遞到劉之複的使者手上,一邊拍著他的手,一邊語重心長的說道,“此信關乎我大明江山的氣運,你縱然是拚了性命,也要護得他的安全,切記、切記。”
聽著他的話,那名劉之複的使者,一邊暗暗的罵道,一邊鄭重的回到,“***伯請放心,我就算是不要這條性命,也絕對不會讓這封信有絲毫的閃失,若是碰上清兵哨探,縱然不能力敵,也定會銷毀了這封信去。”
聽到他的話,李如碧像是放下心來,然後把自己的侄兒叫到跟前,說道,“這是我的侄兒,你想必已經認識,我就不再多做介紹了,這一路過去,清兵定然重重阻攔,若是沒個人遮護,難免會有所閃失,而且有些話,不能隨意寫在信中,也隻能是讓我的侄兒傳達才好。”
對於李如碧的苦處,劉之複的使者表示很是理解,上麵的話,表麵上是說讓他的侄兒照顧他們,更重要的是保護他侄兒的平安,於是一口應承下來,說道“***伯請放心,我們絕對不會讓李兄有任何差池。”
對於劉之複使者的承諾,李如碧表示大感放心,於是派遣他的侄兒,朝著楚雄府的方向,飛馳而去。
一路過來,看見幾波清兵哨探,不過都被李如碧的侄兒騙過,然後一路闖進孫永金的軍中。
看著李如碧以及他侄兒的表現,劉之複的使者心中暗笑,如果不是早就知道李如碧的虛偽,隻怕真讓他們給騙了過去。
他是劉之複的親信,對於劉之複的命令向來是言聽計從,何況,對於劉之複再度投明軍一事,也是他喜聞樂見的,於是請命充當使者,期望能夠說動一些投誠兵的將領,在雙方交戰的時刻,倒戈一擊,所以,當他聽到李如碧耍花招的時候,除了惡心,再也沒有其他了。
同時,對於孫永金所擁有的實力,也有了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他渾然沒有想到,李如碧做得如此隱秘,也會輕易的查探清楚,這說明他的間諜已經遍布清軍營中,說不得就連劉之複的軍中也擁有著他的人。
想到這裏,他便感到不寒而栗,幸好歸順了明軍,不然的話,說不定什麼時侯,被人割了腦袋都不知道,於是對孫永金的軍事力量感到更加的敬畏。
其實,孫永金可以做到這一點,是很簡單的。
在明軍連番大勝的情況下,不僅僅是楊威、李如碧這些大將在悄悄的動著心思,一些低級的小軍官也不是沒有想法。
孫永金在騰越崛起之後,就招募了大量打散的明軍,現在隨著祁三升、高文貴、吳三省等人的加入,這些跟投誠兵有著各種關係的明軍就更多了,雙方曾經站在戰壕裏,長年的同清兵進行對峙,建立起了深厚友誼,不是說散,就能散的,何況,他們之中不少人都是出生於雲南、貴州兩地,就算一起作戰的情分可以撇去不講,那麼同鄉之情也是能輕易拋撒的嗎?
所以,孫永金的部下不僅僅在拉攏著像李如碧、楊威這樣的總兵一級人物,同樣也與各個把總、小兵有著交情。如今,投誠兵對清兵怨氣深重,套交情的就進行得更加容易了。
再說了,晉王李定國和孫永金揮師東進,越過了楚雄府,朝著昆明直插而去,已經開始極大的威脅到了清兵的側翼,彷如一柄鐵錘,隨時都會砸到吳三桂和卓羅的身上,把他們擊打得粉碎。
如此的情景,雖然不是孫永金刻意為之,他不過是需要孫新和孫七的大部隊增加聲望來提升人口上限而已。不過,事情的發展完全超乎了他的料到,更沒想到孫七和孫新會如此的給力,讓他又多出了上萬的精銳士卒。如今,跟李定國的主力軍隊彙成一團,氣勢洶洶的殺過來,仿若一座大山壓了過來。
這種壓力輕易的傳遞到每一個清兵的身上,特別是那些對滿清心懷不滿的投誠兵身上。
心思靈活的他們,怎麼可能不給自己多準備一條路呢。在大明還有希望的情況下,又有誰是心甘情願的要給別人當奴才,做二等公民呢。
於是,悄悄把他們總兵的行蹤透露一下,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
==============
李如碧的侄兒在劉之複親信的引見下,來到孫李聯軍的營中,看見大喜過望的孫永金,心中一陣竊喜,暗暗想到,果然如叔父所料,這個大明朝冉冉上升的新星終究還是太年輕了,藏不住心思,做事衝動,麵對誘惑缺乏鎮定。
如今,他真正擔心的是跟孫永金在一起的晉王李定國,這可是個打老了仗的名將,當年手握重兵的孔有德就折在他的手上,還有滿洲的一名親王——尼堪,也是在他身上身首異處,何況此人向來善於伏擊,也不知能不能引誘他們上當。
不過,為了將來的富貴,為了他們李家以後的地位,他不能不出來搏上一搏。此刻,吳三桂正麵臨進入雲南以來最大的窘境,隻要幫助他渡過難關,將來富貴,自然少不了他們的。
於是,他定了定神,對著孫永金和李定國抱拳說道,“罪臣參見晉王殿下、孫殿下,叔父自從不得已投降清兵之後,日日思念重歸大明,如今看見兩位殿下興兵西南,心中歡喜之情難以言表。不過,清兵集結與昆明一帶的兵力眾多,就算兩位殿下與昆明城齊心合力,恐怕也沒法輕易的戰而勝之。因此,叔父日思夜想,才想出了一個妙計。”
孫永金和李定國相視而笑,對著李如碧的侄兒說道,“有什麼妙計,說出來聽聽。”
李如碧的侄兒一聽他們的話,便知有門,忙不迭的說道,“俗話說,計毒莫過於劫糧,貴州通往昆明道路艱難,糧食轉運不易。如今,清兵隻所以能夠堅持至今,完全是依靠收刮雲南百姓的口糧而維持,並且將糧草盡數集結於大營後路。如果兩位殿下能夠燒毀清兵糧草,那麼吳三桂近十萬大軍將不戰而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