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八旗竟然想出兵
就在吳三桂不得不擺出撤兵架勢的時候,在昆明享樂的多尼卻是滿臉愁容。
趙布泰之死給他的震動實在太大,五千精銳滿洲兵,怎麼說沒就沒了,而且加上楊珅的那些漢軍,可足足有著兩三萬人,就是磨盤山同明軍進行血戰,也沒有一下子損失如此之多的士兵。
不對,這次同磨盤山那一仗可是有著極大的區別。磨盤山一戰,好歹最終逼退了李定國,消耗了偽明所能控製的最後精銳,但是騰越一戰,清兵可是全軍覆沒,一下就在雲南最關鍵的一環上捅出天大的缺口。
磨盤山一戰,他就遭到了狠狠的斥責,如今這一敗,更是讓局勢變得異常嚴峻,不知朝廷又要給出個什麼處罰出來。
他躺在搖椅上,閉著雙目,不停的晃蕩著,看似悠閑,實際上卻是異常的傷感和煩惱。他一邊感歎著這個讓人難以接受的鬼天氣,一邊細細的回想著趙布泰帶著精銳滿洲兵離開時的情景。
在這昆明城裏,兩人無事之時也是閑聊了幾回,雖然多尼身為信郡王,地位崇高,不過對於同為旗人的趙布泰,顯然要比吳三桂這些人要親近得多。
說起來,趙布泰也是上了年紀的人,從遼東就開始廝殺,沒想到眼看著滿人的江山就要穩固,該是享福的時候了,他卻一下子去了黃泉,讓人唏噓萬分。
不過傷感歸傷感,如今孫永金的威脅才是最為真實的,雖然城中有著一萬多的滿清精銳,但是多尼可沒有半點要冒險的意思。滿洲精銳得來不易,死一個就少一個,所以他最大的作用依然是監視漢軍,驅策他們去當炮灰,在機會特別好的情況下才上前搶奪功勞,讓那些漢軍知道八旗兵的厲害,同時,鎮壓心懷不軌的綠營,維持滿清的統治。
多尼同趙布泰一樣,非常的清楚這一點,所以大理府遭受危機的時候,昆明的八旗巋然不動,當孫新帶著大軍朝著昆明壓過來的時候,多尼也隻是向著吳三桂發出一道命令。
在孫永金的記憶裏,吳三桂可是個梟雄似的人物,不過,在多尼的眼裏,吳三桂隻是一條很有權勢的狗。既然清廷給予了吳三桂平西王的地位,那麼他就得為滿清所驅策,衝鋒到最前線去。
不過,讓多尼煩惱的是,吳三桂的大軍還沒有來到,孫新的騎兵已經出現在了昆明的外圍,拔除清兵設立的一個個據點,要為將來的大軍打下基礎。
這才是多尼真正煩惱的地方,在敵人已經逼迫到這種地步的時候,他究竟是戰還是不戰。
當一份份緊急軍報傳過來的時候,他的神色陰晴不定,誰也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麼。不過,這些滿洲八旗有一點是很清楚的,就是不能讓孫新逼近城池,他們火器凶猛,若是讓他們把城池困死,這一萬多名滿洲兵就會完全的喪失機動性,把無謂的性命填到城池的防守戰中去。
因此,當多尼覺得應該召集眾將商量的時候,平郡王羅可鐸不失時機的說道,“將軍,我八旗精銳多為騎兵,若是讓那些賊人逼迫上來,那裏還施展得開,與其在城中於賊軍相耗,不如率軍出來,一鼓作氣破了他們的先鋒,把他們的囂張氣焰給壓下去。如此,就算賊軍眾多,我軍不得已要守衛城池,也從容了許多。”
旁邊的八旗將領紛紛點頭,覺得羅可鐸說得有理。入關以來,那些漢人隻要聽到他們八旗兵的威名,就會嚇得屁滾尿流,有幾次是窩在城裏挨別人揍過。
不能不說,人總是非常的緬懷過去的榮光,盡管清廷的國策早就悄悄的改變為以漢製漢,不過這些八旗兵還仍舊以為他們滿萬不可敵呢,把李定國給予他們的教訓完全扔在一邊。
不過,多尼雖然依然迷信著八旗無敵的神話,但是更多的是要考慮如此做的風險性。他雖然沒有打過多少仗,能夠獲得如今的位置,完全是他的老子多鐸殺人殺得夠多,揚州十日就是在多鐸的指揮下幹的,可是他更加清晰的知道,滿人要坐穩這個江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需要的僅僅隻是對那些綠營的威懾力,以及一些高官厚祿的籠絡,然後讓那些漢兵去自相殘殺就好了。
但是這種話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說的,雖然在座的都是滿人,可是難保他們不會大嘴巴給說出去,大大咧咧的人到處都是,不會因為這些人成為了將領就會有所改變,有些事情,需要隻說不做,有些事情,則是需要隻做不說。
所以,在眾人的眼裏,多尼隻是在那裏沉思,猶豫不決,顯得很是沒有其父的風範。他們暗道,若是多鐸在此,隻怕早就帶著軍隊,在明軍之中橫衝直撞了,於是心中不禁暗暗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