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雲集、回家(2 / 3)

同時,在滇西的各個勢力也把視線齊刷刷的掃向騰越城外的那一片土地,這裏麵不僅僅有清兵,更有著左右搖擺的土司,依然在奮力掙紮的明朝殘軍,甚至於還有一些猶豫於究竟是投降還是不投降的明軍。

其中,還在滇西各處轉戰的白文選部,在信息極度閉塞的情況下,依然聽到了孫永金的事跡。雖然從傳言中,他沒法完全的分辨出騰越那邊究竟發生了多大的戰事,不過,有一點他是可以確定的,既然清兵在同沅江交戰的時候,都要從捉襟見肘的兵力中抽調出人馬壓製過來,足見那個人對清兵究竟造成了多大的壓力。

於是,心中一動,對著部下說道,“或許我們可以去見見那個人。”

他的那些部將在叢林中跋涉已久,日日都麵臨著覆滅的危機,今日聽到這樣的傳言,也是心中一動,與其在叢林之中掙紮,倒不如出去搏上一把,或許還真能成事,也未可知。

因此,齊聲說道,“願聽差遣。”

南甸境內,一名騎兵飛快的竄入孫永金的營中,隻見他拿起急件快速的掃描了一遍,心中計議已定。

這裏的軍隊基本成型,那些曾經錯判了形勢的寨主們正忙不迭的向孫永金大獻殷勤,想要及時同清兵撇清幹係,特別是看到那些最早投向孫永金的兵馬,個個都有所封賞。於是,滿眼都是羨慕神色,大歎自己當時怎麼就瞎了眼,怎麼就認為擁有清兵做後台的原宣撫使和錢老三必勝呢,以至於搞得現在心中揣揣,不知道究竟是個什麼下場。

不過,最讓他們意想不到的是,孫永金大手一揮,一句既往不咎便揭了過去,於是心下大定,更是充滿感激,若是碰上其他人,少則破財,多則破家,那會這般輕鬆,再加上見過孫永金的兵馬,見過他對清兵的心狠,知道這不是軟弱,這是仁慈。因此,回到家中,就糾集著寨中子侄,要塞到南甸軍中,孫七也不拒絕,隻是說了一句,“軍中紀律嚴格,怕你們吃不了這種苦頭。”

這些子侄都是肩負著家族使命來到這裏,那裏肯就此退讓,拍著胸脯一口應承下來,直到真正進入軍中方才知道,這軍律一詞絕不是說著玩兒。一支沒有紀律的軍隊是談不上什麼戰鬥力的,所以,從一開始,孫永金對他們就隻有一個要求,令行禁止,嚴格遵守軍律,這是他從那些克隆人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經驗,一個不肯遵守軍律的兵,就算他再是勇猛,也寧肯不要。

經過這麼一番布置,一時間,南甸境內,除了原宣撫使的親信以及跟著錢老三起兵造反之人,可以說是皆大歡喜,投奔得早的有封賞,眼力差一點的,至少也保住了如今的地位,對孫永金的慷慨與仁慈都是一番感激流泣。

其實,孫永金根本就沒有花上任何成本,錢財來自於宣撫司的府中,官位全都是原宣撫使的死忠戰死或是逃亡之後留下的,就連分給別人的土地,也是從錢老三那些人中瓜分出來的。

不過,大家都是對孫永金極為的感激,因為不是他,這一切都不會發生,小頭人不會登上宣撫使之位,而他的親信也永無出頭之日,錢老三不會死,那麼跟著他起兵的人依然霸著土地,連帶著那些弱小的寨子,依然處於錢老三的威脅之下。

眼看著處置已定,孫永金也覺得該到了離開南甸的時候,拿起一封信來,再細細的看了一遍,上麵寫到,楊珅正帶著兵馬集結,而所有的清兵都指向永昌府這麼一個地方,在那裏,不僅擁有充足的補給,而且可以直接給予騰越增援。於是,他留下孫七,一邊訓練軍隊,一邊相機攻占那些不聽話的土司,必要的時候,甚至於可以廢掉當地土司,設置為縣,反正在這亂世之中,槍杆子說了算。

就在這即將離開的時刻,龔寧和各個寨主也為他擺開筵席,隻見一座營帳之中,滿堂都是南甸的頭麵人物,一邊相互說笑著,一邊大口的喝著酒,這時,隻見孫永金拿出一封信來,說道,“大家可知道這上麵寫著什麼。”

眾人微微一愣。

這時,孫永金又是說道,“這是我軍哨探冒死送過來的情報,吳三桂派遣他的心腹大將楊珅,集結重兵要向我騰越的根基壓過來。”

眾人一聽,再看孫永金臉上毫不在意的神色,然後滿堂大笑,一個看起來粗粗壯壯的人站起來說道,“來得正好,我那侄兒剛剛加入南甸軍中,正琢磨著如何才能建立軍功,如今這廝送上門來,咱們怎能不收。”

南甸一地,那些寨主和頭人們都頗有一番豪壯的氣勢,聽到剛才那人的說話,又是一陣大笑,都大叫著請戰,要收割楊珅的人頭。

其中有屬於南甸軍中的將士,則直接站起身來,就是請戰的聲音。

看到眼前的景象,孫永金麵帶微笑,他一開始就知道楊珅過來的事情是絕對瞞不住的,與其到時侯傳揚開來,讓人覺得自己躲躲閃閃實力不夠,不如現在就坦言相告,反而更能獲得對方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