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1 / 3)

第三十四章

小陳理城外奉國璽

勇伯仁帳內卻大功

陳勇馬快,轉眼間便到帳前,數十個親兵猝不及防,驚得目瞪口呆,愣愣站著。元璋向後一倒,劍壓在身下,已經來不及拔出,帳門邊隻有親軍侍衛郭英。元璋大叫道:“郭四,快來救我,為我殺賊!”說時遲,那時快,郭英上前一步,藏身在帳簾邊上,覷見那一匹馬衝到帳前,挺槍向前刺去。這一槍衝得太準了,正刺在陳勇胸膛前,因那馬太快,陳勇身體直向前衝,隻聽得肐察一聲,鋼槍直搠入陳勇胸膛內,槍尖從背部出來。郭英後退數步,雙手仍持著槍,槍上挑著人,也險些兒被陳勇帶翻。那馬止不住蹄,向帳篷那端衝去,嘩然一聲,大帳塌了下來。眾親兵忙來掀帳篷,扶起元璋。元璋心有餘悸,臉色如紙,身上冷汗涔涔,但未受傷。他怔了好一會兒,臉色才緩和下來,就解下紅錦袍披在郭英身上,說道:“當年尉遲敬德也不過如此!”

眾親兵都環跪請罪,元璋道:“我們一時疏忽,險些為賊將所乘,以後不可大意。”他實在找不出責怪親兵的理由,因為山上打了勝仗,都留意山上去了,自己也沒有在意,誰承想山下竟有這樣的意外。

元璋幾乎不敢設想被陳勇一槊刺中的後果,後人也不敢想,假如刺中了的話,讀者諸君也就看不到這部小說了,而且這以後所有一切史實會因為這一槊而改變。——可這一槊竟刺不到朱元璋。這也許是天意。

今日大漢國天子陳理今年不足十三歲。他在通政殿登基那一天,城中文武百官都來拜賀,他怯怯看望行了三跪九叩大禮後的文武大臣們,許多相識的先父舊臣都不見了,他知道那些人有些在征戰中死了,有些被朱元璋俘去,也有一些人潛回家鄉,隱居起來。他記得先父上朝時,他與當太子的哥哥陳善站在朝上,可以看見文武百官兩班一直站到通政殿前麵仁德殿門邊,如今的文武少了大半,隻站到丹墀下麵數十步就止了。文武百官的神情也看不出多少喜悅,一個個鵠立著,聽著司禮太監的指令,下跪,叩拜,肅立。他想如果自己還有一個弟弟,他都不願意當這個皇帝。可是他沒有弟弟,皇帝容不得他不當。國中大事全由太尉張定邊在支持著。陳理就象一個加冠後的成人一樣,盡心按著太師、丞相、太尉等大臣們的話來做著皇帝的事業。再也不能在母親麵前隨意撒嬌哭鬧,也不能與同齡朋友一起玩耍。每天早朝後,由翰林院學士給他講經書,講經書後,便是習字,休息一會,又接著聽講經書。中午時分,尚食司專門的提點官已經做好豐盛的飯菜,進呈上來,擺在紫檀木的桌上。碗是鍍金的,箸是象牙的,其它器皿非金即銀,這些都是陳理父親在世時的用具。友諒生前要享盡一國的奢華。城中已經乏糧,陳理的中餐也有六七道菜肴。膳畢,有兩名十五六歲的宮女為他洗臉、解衣,扶他登床,他躺下後,宮女會給他蓋上被。房中早擺上兩隻鍍金炭盆,放幾枚獸頭炭,十分溫暖。宮女們坐在床頭,給他輕唱一些歌,伺候小皇帝入睡,不時為他整理被子,不敢讓他著涼。下午申時,宮女們會喚他醒來,丞相張必先準時進宮,帶來中書省呈報的許多奏章。必先向他問罷起居後,就與他並坐在一起,教他如何閱讀批複各州縣的奏章,並聽丞相講授都城內的中書省、翰林院、樞密院以及六部的職用。小陳理用心聆聽,不時問些問題。他明白自己年幼無知,但大漢國複興的重任都放在自己的身上,才數月間,他稚嫩的心似乎蒼老起來。

張必先看著陳理小孩子模樣,有時竟無端地有些歉咎感。當日在鄱陽湖中與先帝同處一艙,眾臣毫發未損,卻讓先帝被一枝冷箭射死,留下一個幼弱的孤兒。他想到這裏,心中悲涼。

眼下大漢國土地越來越小,奏章自然也少了許多,上奏的事一是要增兵,二是要拔糧,而這兩樣正是國中所缺。省、院、台以及六部的官吏也少了許多人。因張必先、張定邊等人盡力輔佐,陳理的體力也還支持得住。必先在國危城急之時,並無半點非分之想,盡心盡力,隻圖陳理早日成為一個有用的皇帝,勝過他的父親,將來重振大漢國的聲威。

陳理即位不過一個多月,一邊讀書,一邊學著理政,國中許多紛繁的事還來不及著手,朱元璋就親領十萬大軍來到武昌城下。今日的大漢國所有兵馬不足十餘萬,武昌城中隻有五六萬,老殘及新兵過半,多不能戰,其餘皆散在各地州縣,不說一時難以調齊,就是兵鋒也遠不是友諒出征前可比,加上連年征戰和製造巨艦,國中財力虛乏,打不起久戰。即有神仙來主持,大漢國一兩個月間也難有回天之力。

張必先得知朱元璋大軍逆江而來時,一麵著人在城中各處嚴密設防,一麵出城到嶽州調齊各地兵馬前來武昌勤王。城中防務由太尉張定邊負責。

因各地兵馬不足,張必先從各州縣招兵買馬,耽延了數月。元璋再次親征武昌時,陳理與張定邊召集文武百官都到通政殿內議事,主降者十分之六,主戰者十分之三,還有一些人不說話。陳理不想讓朱元璋殺進城中,不說全城百姓要無辜受災,就是他自己、祖父祖母以及許多宗親也難保性命。他又怕說出來歸降之意,恐為大臣斥責。定邊道:“現今丞相在嶽州征兵調將,已經有四餘月,不見回來。如遣一個勇士出城,調他火速來勤王,裏應外合,或許能讓朱元璋知難而退。”陳理道:“請太尉著手辦這件事。”定邊選了一個壯健的士卒,半夜讓他在城中觀音閣下放縋下來,奔走嶽州。那縋城 的士卒早被城外的夜哨望見了,報與朱元璋,元璋說:“不要追趕,就讓他去搬兵來,如今漢軍可戰之兵總共不足十萬,即使來救,又能如何?我將在武昌城外伏擊他們。”

那名士卒趕到嶽州,丞相張必先點起一萬餘人來救。兵來了距武昌城二十裏的洪山,早被探馬報知元璋,元璋令常遇春領精兵五千餘人前去應戰。必先正令兵馬安下營寨,常遇春揮師殺將過去。漢軍因走了一天,十分勞乏,一時間就被常遇春的兵馬衝得七零八落,士卒四散,無人敢戀戰,多為常遇春軍士所俘。必先素來潑悍,在國中有“潑張”之稱,提著大刀,要向嶽州逃去,想再次領兵而來。常遇春縱馬便追,與他打了數合,必先畢竟武藝不及,且戰且逃,常遇春馬快,兩馬並行時,常遇春左手持槍,一端夾在腋下,著力壓住必先的大刀,讓他揮運不得,右手輕舒猿臂,張開五指,插入必先的腰帶內,隻一拖,就將必先拖下馬來。他在地上打了幾個滾,刀也把持不住,棄在亂草中。常遇春勒住馬,將槍逼住他,問道:“敢問姓名?”必先道:“大漢國丞相張必先。”不多時,許多兵將趕了過來,要捆綁必先,常遇春喝住了,令人給必先一匹馬,嘍羅們尋到那一柄大刀,將人與刀同來見朱元璋。

元璋得知捉了大漢國丞相張必先,驚喜異常,忙出帳來看,遠遠見士卒推著一人,便拱手道:“張丞相,鄱陽湖一別數月,無恙否?”必先歎道:“大漢國至此地步,我為丞相,已經盡力,回天乏術,生死聽命。”元璋拍拍他的肩膀,說道:“我如何會殺你?如願歸降,富貴榮華自是少不了的。”必先道:“願降。”元璋於是令人賜酒食,賜座,詢問武昌城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