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開始(1 / 3)

民國紀年方式以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為元年,與公元紀年相差1911年。月與日則同公曆。

清宣統三年辛亥年(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於武昌起義,推翻清朝帝製。湖北軍政府的文告和各省響應的宣言不使用年號,使用黃帝紀元;但革命黨人討論成立共和政府時,認為黃帝紀年也不合民主共和的宗旨。各省代表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在南京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大會,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次年(1912年)元旦正式就職,通電各省,頒訂國號為中華民國,並且不再使用帝製的年號,以黃帝紀元4609年11月13日(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並改用公曆。中華民國成立前的紀年可用“民前”,例如,民前一年就是1911年。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民國紀年與朝鮮的主體紀年和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間(1912年至1926年)的日本年號“大正”一致,即“民國N年”同時是朝鮮“主體N年”和日本“大正N年”(至1926年大正天皇駕崩為止)。這是因為中華民國成立之年、朝鮮的創建者金日成的出生年份和日本大正天皇的登基年份均為1912年的緣故,純屬巧合,三者並無任何關係。

寫法

民國紀年的年份,按照我國大陸地區的出版規範一般不使用阿拉伯數字,如有必要可以擴注公元紀年。月份與日期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如:民國十六年(1927年)11月24日。但在台灣地區,年份亦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即民國16年(1927年)11月24日。

如果民國紀年後麵的月日采用的是農曆,月和日要用漢字數碼。如:民國十六年臘月初十(1928年1月2日)。

按照台灣當局製定的標準CNS7648《資料元及交換格式–資訊交換–日期及時間的表示法》,紀年可用公元,也可冠以大寫“R.O.C.”字母用民國紀元。例如,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1月1日可寫作“1912-01-01”或“R.O.C.01-01-01”。

適用區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采用公元紀年,中國內地出版物上出現民國紀年限於中華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九月三十日。

民國紀年在香港地區也不常用(香港一直跟隨英國采用公元紀年,與農曆並用),但部分香港中文報章在回歸前仍印有民國紀年、與公元日期、農曆日期並列,於回歸後則全部報章都再沒有印上民國紀年了。

而台灣當局統治地區,至今仍使用“民國”和“公元”共用的紀年法,尤在當局正式文書中均采用民國紀元來紀年。按照這一定義,2010年為民國九十九年。但支持泛綠的人士及團體,大多不使用民國紀年,而使用公元紀年。例如《自由時報》於2005年9月6日起將報紙上方及網站所標的日期從民國年改為公元年。

[編輯本段]

中國大事記

1月2日孫中山通告各省改用陽曆。

1月3日黎元洪當選副總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成,確定了各部總次長名單。

1月14日袁世凱在北京、天津大肆搜捕革命黨人。

是日良弼等組成宗社黨。陶成章被刺死於上海。

1月16日京津同盟會張先培,楊禹昌,黃之萌等謀炸袁世凱未中,3人均被捕遇難。

1月21日徐企文等在上海發起成立中華民國工黨。

1月26日彭家珍在北京炸良弼。彭以身殉,良弼越2日死。

1月28日臨時參議院在南京成立;29日,選舉林森為議長。

1月30日中華民國實業協會在南京成立,推舉李四光為會長,馬君武為名譽會長。

是月中華書局在上海創辦。至1915年,在全國設有分局30餘處。

2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發表《對於新教育之意見》。(《臨時政府公報》第13號)

2月12日清帝博儀宣布退位。

2月13日孫中山辭臨時大總統職。15日,參議院選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