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1 / 3)

第1章 48小時的投奔

別冬是在初冬的時候抵達梨津鎮的。

三天前他離開家鄉的時候,那裏早已被大雪覆蓋,他特意走了幾十公裏的山路,去看了埋葬在森林深處父母的墓,再轉道蜿蜒朝上,一直爬到鹿鳴山的最高峰,看到永不停息的紛飛大雪中,萬裏山河,惟餘莽莽。

這裏的雪晶瑩,幹燥,隨著北風一起起舞肆虐,別冬頭頂那隻破舊的皮帽子、身上裹著的不停掉毛的皮襖子和他的臉都掛滿了白霜,但他在呼嘯的風中挺立,跟這萬裏森林一樣,紅鬆、白樺、黑樺、雲杉、山楊……所有樹木都頂著厚厚的雪,靜默著傲然挺立,別冬在心裏跟它們告別。

別冬沒有要告別的人,唯一需要知道這件事的,都已經埋在了地下,別冬對他們也隻簡單地燒了紙,說“我要走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也許不回來了”,墓碑很簡陋,一個存在了許多年頭,已經殘破不堪,另一個三年前剛立上去,也好不到哪去,別冬想,也許等他下次回來的時候,這些碑都已經找不到了。

這樣也好。

父親生於森林,死於森林,母親曾經那麼渴望離開森林,去過“城裏的生活”,若她知道後來自己有那樣一個結局……別冬平靜地燒完紙,平靜地跟他們說完話,平靜地看完他眷戀的大山,頭也不回地走了。

他在地圖上查看過他即將要去的地方,梨津鎮,一個要把電子地圖放到最大,才能勉強找到寫著地名小字的地方,別冬的手機比他的皮襖還破,不知道被幾代人淘汰下來的一隻舊貨,他從那個地方的大鐵門出來後,花200塊錢從二道販子手裏買來的,能打電話,有微信,還可以看地圖。

費了很大勁,電子地圖才顯示完全,別冬看到他所在家鄉,和要去的地方,正好位於祖國地圖上的兩個尖角,成一條斜拉的對角線。

從東北到西南,他第一次出門,就斜跨了大半個中國。

買完去縣城的巴士票,和兩趟漫長的綠皮火車坐票,身上隻剩幾個鋼鏰,別冬去熟悉的小鎮街角買了幾張大餅,卷起來,塞進皮襖裏側,餅剛出爐,還熱著,燙得胸口疼,他不在意,坐小巴車到縣城火車站,餅已經變得微涼,跟他的身體一個溫度。

縣城冬天的火車站,人不多,別冬在等車的時候,把手機微信裏唯一的幾句對話看了又看,確認了又確認,那個地址他早已背得滾瓜爛熟,雲南省慶原自治州慶安縣梨津鎮隨園路7號。

發送地址信息的人叫江沅,別冬認識他的時候才13歲,現在他19了。

13歲的時候,江沅跟他說,如果有一天你想離開這裏,去外麵看看,可以隨時找他,於是六年後,算得上走投無路的別冬,從大鐵門裏走出來的一瞬間,就想到了這個人。

他其實不認為江沅還記得他,畢竟他隻是給江沅當過短短幾天的森林向導,據說江沅來自一個很大的大城市,叫登虹,是一個大學的美術老師,帶著他的學生來畫畫,在森林邊緣的村子裏遇見了13歲的別冬,別冬對這群人好奇,追著他們看,江沅於是讓他跟他們一起,別冬帶著他們在森林穿梭,去外地人根本不可能找得到的美景仙境,江沅最後走的時候給他留了聯係方式,一筆向導酬金,還有那麼一句話。

出乎別冬的意料,江沅在短暫的錯愕之後立馬記起了他,他喊他那時候隨口取的外號,叫他漂亮的小鹿,別冬不好意思地扯了扯嘴角,隔著電話,也沒人知道他笑了,就一瞬。

江沅還是別冬記憶中的沅哥,熱情溫暖,聽別冬說了意圖,當即滿口答應,說:“來吧,沅哥這兒正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