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權分立的古羅馬共和國
王權:兩名執政官,掌管國內事物,指揮軍隊作戰。一年一任,不得連任。由百人議會中選出。二執政官權力平等,如遇非常時期,設獨裁官(又稱狄克推多)代替二執政官,任期僅為半年,獨裁官有
24名扈從,肩苛插戰斧的一束,此權標就是法西斯的來源。
貴族:元老院、百人隊會議、庫裏亞會議繼續保留,但庫裏亞會議形同虛設,百人隊會議仍是富人占優勢,所提議案要經元老院批準,所以元老院是實權機關,300名終身職的元老是貴族勢力的堅實堡壘,他們掌管著國庫的運作和一切的對外事宜。
平民:前494年設立的保民官一年一任且必須由貧民中選出,初為2名,後增至10名。此官職是為保護平民的利益而設的,凡是不利於平民利益的行為、法令等,保民官都有權力予以否決,保民官的人身與其否決權神聖而不可侵犯,其權利以後又進一步擴大。
除此之外,還設立財務官、市政官和大法官。均為一年一任,不得連任。
三權分立是古羅馬共和國的基本政治體係,也是被後人認為古代最經典的政治體係之一。這種結合了君主、議會、共和三種政體基本特點的體製為其稱霸一方提供了保障。但也因為其存在著矛盾的隱患,例如:奴隸和奴隸主的矛盾,以及後來隨著國土的擴大,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矛盾、保守派與改革派、元老派與騎士派的矛盾。而平民與貴族之間這一最基本的矛盾更是自始自終伴隨著共和國,這也使其日後必然走上改革的道路。
二,恐怖的什一抽殺法
羅馬軍隊之所以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其對軍人的法製是相當嚴格的。一名羅馬青年若犯大錯也經常最不致死,而在軍隊中逃跑,偷竊,丟掉武器、盔甲及同性戀都是死刑。而其中最恐怖的便是“什一抽殺法”。羅馬軍法中規定戰場逃跑的人要被判死刑,而執行的時候長官僅僅拿武器輕輕碰一下示意,然後所有其他士兵隨意對此人加以任何淩虐及屠殺,其死狀慘不忍睹。而如果一個團隊集體逃跑則所有人抽簽,十簽中有一死簽。抽中者按前麵所說的加以懲罰。由於這種利法使得士兵不敢逃跑,所以即使兵力少於對手的時候羅馬士兵也會拚死而戰直道全部戰死。
三,古羅馬的戰爭
1.維愛戰爭 前
406—396年
處在北意的伊達拉裏亞人經常侵擾羅馬,羅馬先與拉丁城市結盟自衛。公元前5世紀中葉,伊達拉裏亞人的勢力衰落。前406年,羅馬開始征服伊達拉裏亞的維愛城,經過艱苦的征服戰爭,終於在前396年攻陷維愛城。前390年,野蠻的高盧人入侵羅馬,羅馬可能因糧盡而降服,後高盧人苦於疫病流行,接受1000磅黃金後揚長而去,這使羅馬人元氣大傷,伊達拉裏亞人乘機發難,鄰邦乘機侵犯,一些拉丁城市也倒向敵人一邊。
2.薩莫奈戰爭 前
343—290年
戰場在中意,共進行了三次。第一次因拉丁同盟乘機起事,羅馬被迫議和;第二次羅馬屢遭失敗,並受軛門下通過之侮辱;第三次是薩莫奈、伊達拉裏亞、高盧組成反羅馬同盟,但羅馬人終於取勝,取得了對中意大利的統治地位。
3.希臘戰爭 前
282—275年
羅馬為了向南意大利擴展勢力,派艦隊駛向他林敦灣,他林敦自知戰不過羅馬,向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求援。皮洛士野心極大,一心想學亞曆山大。但他與羅馬和與其結盟的迦太基的作戰代價太大,以致留下“皮洛士的勝利”的典故,皮洛士無力再戰,於前275年率殘部返回希臘,孤立無援的他林敦隻好向羅馬投降,前272年塔蘭托投降。至此,羅馬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意大利。
三次戰爭之後,羅馬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亞平寧半島。不過,羅馬未把被征服地區組成統一國家,而是采用“分而治之”的統治形式,即不同地區給予不同待遇,使被征服地區難以聯合起來反對羅馬。
4.第一次布匿戰爭
前 264—241年
這次戰爭的主要起因是為爭奪西西裏。公元前264年,錫拉庫茨雇傭兵(馬美爾提亞人)發動兵變占領西西裏的墨西拿城,雙方因而發生衝突,是為戰爭的導火線。錫拉庫茨的統治者希耶羅二世想奪回城市,對馬美爾提亞人展開軍事行動。馬美爾提亞人同時向羅馬和迦太基求援。羅馬軍隊和迦太基軍隊開到西西裏後發生衝突,揭開戰爭序幕。公元前264年,羅馬人挫敗迦太基人,奪取墨西拿。公元前263年,錫拉庫茨與羅馬結盟。公元前262年,羅馬人經過六個月的圍攻;攻占迦太基據有的西西裏重鎮阿格裏真托。羅馬人雖在陸戰中獲得全勝,但對封鎖西西裏和意大利南部海岸的迦太墓艦隊的報複行動卻無能為力。羅馬人在意大利南部希臘人的幫助下建立了一支艦隊,其戰船同迦太基人的一樣,也是槳式戰船。但是,羅馬人在戰船上使用了一種新的技術裝置(烏鴉吊),從而保證了他們在以後的海戰中zhan有優勢。羅馬土兵利用這種裝置能夠登上敵船,並在敵船上進行白刃戰。公元前260年,杜伊利烏斯統領的羅馬艦隊(113艘戰船)在米萊附近的海戰(參見利帕裏海戰)中首次戰勝安尼巴爾統領的迦太基艦隊(140艘戰船)。此後,羅馬人便開始遠征阿非利加,以占領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56年,埃克諾穆斯角附近發生海戰,迦太基人戰敗(參見埃克諾穆斯角海戰),執政官雷古盧斯統率的羅馬軍隊長驅直入在阿非利加的克利比亞城一帶登陸。起初,雷古盧斯連敗迦太基人,但到公元前255年,羅馬人卻被克桑西普指揮的迦太基軍隊擊敗,雷古盧斯被俘。從公元前254年起,戰事在西西裏持續進行。公元前251年,羅馬人占領帕諾爾穆斯,又企圖攻取德雷帕努姆和利利貝奧兩城,但未得逞。哈米爾卡·巴卡統率的迦太基軍隊於公元前247—前241年對羅馬人進行了一係列打擊。公元前241年,羅馬艦隊在埃加迪群島附近的交戰中再獲大勝(參見埃加迪群島海戰),決定戰局,整訂了各項條款都有利於羅馬人的和約。迦太基人答允撤出西西裏,交出俘虜,還向羅馬償付巨額賠款。第一次布匿戰爭雖以羅馬的勝利而告終,但是主要問題——對地中海西部地區的政治和經濟統治權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因為迦太基的經濟和政治軍事實力並沒有被摧垮。
5.第二次布匿戰爭
前 218—201年
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後不久,迦太基就著手準備新的戰爭。哈米爾卡·巴卡詳細製訂的戰略計劃是,在公元前237年—前219年征服的伊比利亞(西班牙)境內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從北麵對羅馬實施突然的猛烈突擊。公元前219年,漢尼拔率迦太基軍隊包圍與羅馬結盟的西班牙城市薩貢托,圍困8個月,占領該城。這便是公元前218年春天開始的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導火線。羅馬元老院決定派遣執政官格奈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率軍前往伊比利亞,就地擊潰迦太基軍隊並派兵在阿非利加登陸,以期達到對迦太基本土層開軍事行動之目的。但漢尼拔先發製敵,於公元前218年秋,以前所未有的行動率軍越過阿爾卑斯山,進抵到陶拉西亞一帶帕杜斯河(波河)穀地。迦太基軍隊在五個半月的時間內行軍1600餘公裏,沿途克服了險惡的天然障礙和許多部落的抵抗。出敵不意,在提契諾河和特雷比亞河(意大利北部)戰役中擊潰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參見特雷比亞河戰役),西庇阿的軍隊。這些勝利的取得,使漢尼拔鞏固了後方和與羅馬為敵的高盧諸部落訂立了同盟。公元前217年春,迦太基軍隊侵入意大利中部,在特拉西梅諾湖畔的狹窄隘口巧妙設伏,殲滅蓋約·弗拉米尼統率的羅馬軍隊(參見特拉西梅諾湖戰役)。公元前216年,在坎尼戰役中羅馬軍隊(約7萬人)被漢尼拔軍隊(5萬人)包周,被全殲。這次勝利後,意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臣服迦太基。坎尼戰役的勝利是漢尼拔的重大戰績。從公元前212年起,主動權轉到羅馬人手中。他們采取積極的行動奪回原在意大利、西西裏、伊利裏亞和馬其頓的失地。公元前209年,羅馬人攻占了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亞的主要墓地一新迦太基城。哈斯德魯巴企圖從伊比利亞馳援漢尼拔,但因在梅塔夫爾戰役(公元前207年)中被擊潰,而告失敗。反羅馬同盟因羅馬人屢屢獲勝而日趨瓦解。公元前204年,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老西庇阿,P.C.西庇阿之子)率羅馬軍隊在迦太基附近登陸。在紮馬戰役(公元前202年)中,迦太基人戰敗。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人同羅馬人簽訂了條款苛刻的和約。根據和約規定,迦太基人失去阿非利加以外的一切領地,將整個艦隊交給羅馬,並償付巨額戰爭賠款。第二次布匿戰爭使迦太基在地中海的統治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