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歲月持續了十幾個年頭,但是是真正意義的和平麼?隻不過是一記重拳之後的蓄勢待發罷了。
當代一些史學家認為,如果不是漢泥拔的主動進攻,就不會用最後迦太基人那可怕的命運,事實是這樣的麼?對於羅馬和迦太基這兩個命中注定要你死我活的對手,一方的覆滅注定是遲早的事情。在這一點上,和所謂荊軻刺秦王導致六國的覆滅、突襲珍珠港導致美國的參戰等等故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即使沒有漢泥拔的主動進攻、即使沒有荊軻刺秦王、即使沒有日本突襲珍珠港,迦太基的覆滅、中國的統一、美國的參戰也是注定要發生的,所不同的僅僅是時間的長短而已。
第二次全麵戰爭的導火索,實際上發生在漢泥拔剛剛到達伊比利亞半島時候的一件事。薩貢托城的淪陷,把很多原本親羅馬的南高盧酋長推dao了迦太基的陣營中。本來這些牆頭草的轉向也不會帶來多大的影響,但可怕就可怕在於他們所處的地理位置,正是連接亞平寧半島和伊比利亞半島的中間地帶。所以,當漢尼拔和這些那酋長們簽訂了軍事通行權的時候,羅馬人也就不能不做一些準備了。
蓋約.弗拉米尼作為這一年度的執政官,親自帶領著6萬名羅馬士兵到伊斯特堡去布防。在哪裏還有4萬名高盧軍人和2萬名羅馬軍人,總計兵力達到了12萬之眾。無疑,在羅馬人眼裏,伊斯特堡將成為漢尼拔遠征的終點。
時年春天,新迦太基城、迦太基納。
有史以來,迦太基從來沒有見過一支如此壯觀的軍隊。12萬這個數字在視金錢如生命的迦太基人眼中,代表的意義也許不是勝利,而是浪費。不過還好,漢尼拔作為一個與眾不同的迦太基人寧願選擇了這種浪費,也正因有了他的存在,才為迦太基這個已經走上命運末路的國度,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導演了一出輝煌而燦爛的演出,銘記與曆史的長流之中。
將近20000的迦太基長劍步兵、1000名伊比利亞投石雇傭軍,1500名努米底亞重裝騎兵,500名攻城投石器操作員以及30頭重裝披甲戰象作為第一梯隊,浩浩蕩蕩地走向了遠征的道路。目視可見的海上,32艘五層槳艦和3艘七層槳艦為他們開辟著海上的通道。
三天之後,4000名由全部來自迦太基本土的青年戰士組成的聖戰軍團到達伊比利亞。他們和2000名努米底亞輕裝擲矛騎兵、5000名高盧人和腓尼基人混合組成的長槍方陣以及30頭重裝披甲戰象組成了第二遠征梯隊,在第一梯隊出發的五天之後踏上征程。
第二梯隊走後的五天,由八萬名來自各處的遠征後備軍和最後的20頭重裝披甲戰象組成的第三梯隊也開始了遠征之旅。這樣在兩周之內,全部的遠征部隊都踏上了征途。
迦太基人所要麵對的第一個抉擇就是如何進攻重兵防守著的伊斯特堡城。
騎兵總指揮馬哈巴爾的建議是在重兵會戰之中,排出一個輕騎部隊羅馬軍隊的後方突襲伊斯特堡人。這個建議被駁回的一個重大因素就是首先需要首先渡過眼前的這條不算寬但是水流湍急的羅訥河,如果說人可以無聲無息的過去,那麼馬哪?很顯然這點很困難。另外,蓋約是否就會像迦太基人想的一樣把所有的重兵都派往前線,這也是一個不小的問題。
步兵總指揮,年輕氣盛的希臘人哈雷諾斯提議不顧一切困難,強攻伊斯特堡。這一點當然是不能被大多是將軍所認可的,兵力對等的情況下,羅馬人以城郭為依托顯然是占據著極大的優勢。另外,迦太基人長途奔襲之後,無論是體力上還是精神上也是無法以以逸待勞的羅馬人相比較的。
迦太基軍隊自出發到這裏,戰,不能勝;圍,不能克;退,又不甘心。前麵的戰鬥怎麼打,可以說將軍們,包括漢尼拔在內都陷入了同一個怪圈中。這個時候,一個女人,可以說是本書中的戲份第二多的女人,她的一句話,改變了整個戰爭的進程。
如果說阿希古拉的女兒穆林斯蒂娜.布魯圖是最為懂得大義的女人,馬休斯.西皮阿的妻子是最為賢惠的女人的話,漢尼拔的妻子伊蜜雪則絕對在本書少數出現的這些女子中,堪稱最富有智慧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