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是一個讓人熱血澎湃的時代;戰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戰國——更是無數生靈塗炭的時代!
諸國世家大族都為家族的生存榮辱連橫合縱,手段頻出!有些世家就此沒落下去,從而不得不遠走他鄉,效力它國。其中秦國自商鞅變法逐漸強盛,後來又占據了巴蜀糧倉,建函穀關,緩和了內部矛盾!整合了世家大族的力量!此時,秦國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這——直接導致戰國後期的秦國人才,從來沒有流失過!
而燕、趙、魏、韓、齊、楚的人才,因為權力鬥爭,利益紛爭不平衡,促使大量的人才效力東奔秦國!到戰國後期,兼並戰越來越快!其中:宋、鄭、魯、越等國都相繼滅亡!但縱觀周王朝,羸弱——卻存世最長的卻是衛國!何為?
衛國不過一城之地(濮陽),但他卻是直到秦王統一天下時都不曾滅絕!這真是不可思議!
但仔細一看為國的曆史,就不難發現衛國存世的道理!
衛國——自立國前後共計838年,傳35君。衛康叔立國時,定都朝歌。公元前629年衛成公遷都帝丘時,占卜說可以在這裏立國300年,後來帝丘(衛遷於帝丘及改名濮陽)果然成了衛國的福地,衛國人在此立國達388年。
公元前252年,魏安厘王拘殺衛懷君,封其婿衛元君衛簡為衛君。衛國在這時就算亡國了。直到衛元君十一年,公元前241年,秦王政攻魏、下濮陽、建立東郡,徒封衛元君就食野王(今沁陽),來傳承衛氏宗廟。這樣,衛國又生存了幾十年。
在眾多曾經聲名赫赫的諸侯國紛紛被滅國的春秋戰國時代,衛國卻奇跡般地躲過無數次災難,生存到了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到秦二世時才被嬴胡亥取消封國。至此衛國徹底滅亡!(秦二世胡亥廢衛元君其中有何緣由?筆者會在外篇講述)。
很多人對此覺得難以理解。究其原因,這是因為——衛國多賢才,就像“燕趙古來多慷慨悲歌之士”一樣,“衛地自古多君子”。
孔子周遊列國14年,其中在衛國長達10年,也就是因為這裏有很多和他性味相投的“君子”。吳王的弟弟季劄曾經周遊列國,他以其遠見卓識而聞名天下!季劄在衛國得出的結論是:“衛多君子,其國無患。”
衛國不但多君子更多先賢: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帝嚳、舜、字聖倉頡、弓箭發明者張揮,都是出自衛地。
孔子的弟子子貢、子夏亦是衛國人。若隻是這樣衛國也就不能那麼長壽了,衛國有政治家商鞅(即衛鞅、公孫鞅)、軍事家吳起、合縱連橫的外交家張儀、更有權傾大秦的丞相呂不韋!總之,衛國能生存下來,與曆代的這些能人是分不開的。
衛國自公元前629年從朝歌遷都帝丘(即濮陽),一直相安無事。到衛獻公時衛國發生內亂。這時,就出現了子貢。子貢名端木賜,字子貢,(公元前520——公元前456年)。
子貢去世後,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子夏就成了衛國的守護者。子夏名卜(bǔ)商字子夏;生於公元前507年,約前420年不知所蹤。
子夏之後就是大兵家吳起(約公元前440-約公元前381年),吳起早年拜子夏為師(世人多不知)。後來子夏去世,吳起前往魯國拜曾申為師。曾申是孔子的徒孫,曾參的兒子,這輩分豈不亂了?是以,曾申代父收徒。名為師弟,實為師徒!
吳起之後的守護者是商鞅,又名公孫鞅、衛鞅(約前395年—前338年,商鞅的稱呼是公孫鞅到秦國後,秦孝公分封給公孫鞅的封地商閼之後,世人們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