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1 / 3)

第1章 賜婚

沅國竟寧年間,朝堂上形成了兩股較大的勢力,呈分庭抗禮之相。

這兩股勢力,分別是:奸臣東平,股肱司空。

“東平”指的是東平王。

東平王早年憑借軍功被封異姓王,手握十幾萬人的軍隊,負責沅國北部邊塞防禦之責,是國內地位最高的一位武將。

按理說,武將本不該幹預朝政,也不能幹預朝政,但是東平王他很不一樣。

沅國管朝政的是文臣,連武將所需要的軍餉糧草,都得從文臣手裏摳,所以東平王在拿軍餉糧草的時候,免不了看人臉色。

東平王是個暴脾氣,誰人給他臉色他就給誰拳頭,被給了拳頭的也不敢在這個位置上久待,以至於一來二去,負責給他派軍餉糧草的人換了好幾撥,新來的卻依舊在給他臉色。

東平王見這些文臣都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臭脾氣,一咬牙一跺腳,跑到皇帝跟前說:“那個大司農屍位素餐,批個軍餉他娘的居然要批兩個月,放在戰時就是在貽誤軍機,懇請陛下換人——對了,我這裏有個不錯的人選,不知陛下作何考慮?”

皇帝作何考慮不重要,東平王舉薦的人,皇帝自然不敢有什麼異議,立馬就給那人安排了大司農的位置。

東平王從此以後取軍餉糧草取得舒心,走路都帶風。

有了一件舒心的事以後,再看其他不舒心的事,也就越看越不舒心。

不舒心的事看多了,東平王便覺得手癢。

邊塞承平日久,東平王用不著顧慮戰事,便把手伸向朝堂,開始著手整頓那些讓他不舒心的事。

從東平王開始整頓那一天起,朝中所有官員,無論何等官位,隻要對自己職責稍有懈怠,東平王都會揪住他的小辮子,拖到朝堂之上大肆批判,安上一個德不配位的罪名,對其撤職查辦。

因為官員被撤職查辦而空缺的職位,則由東平王舉薦的人補上。

這件事一開始沒人覺得不對,時間一久,大家才猛然發現——

短短三年,這個憑借軍功進入朝堂,背後沒有任何世家做倚仗的東平王,已經讓自己的門生故吏遍布朝野,掌握著大半個國家的話語權。

之所以說大半個,是因為另外小半個國家的話語權,由丞相司空一家為首的清流名士牢牢據守著,東平王暫時無法撼動分毫。

因為有外敵在,這群清流名士內部,也就團結得愈發緊密。

而我父親作為這批清流名士中,不怎麼排得上號的一位,在自己崗位上兢兢業業不敢有半分懈怠,就是怕被東平王抓住把柄,仕途不保。

父親為人非常低調,朝堂上的兩方勢力爭吵不休時,他盡量隱藏自己的聲音,頂多在皇帝做出偏向他們這一方的決定時,跟著其他人一起喊喊“陛下聖明”的口號。

他謹守自己的生存法則,在波詭雲譎的朝堂之中保全了仕途,保全了這個家,讓我和姐姐得以在一種被朝中勢力格外忽視的狀態下,平安健康地長大。

世家的女兒到了合適的年紀,一般都要為了家族聯姻而出嫁。

但因為我父親為人太過低調,外界對我和姐姐非常之沒有印象,我們早過了及笄之年,卻連個登門議親的都沒有。

不用為了家族聯姻而成為犧牲品,是我和姐姐迄今為止最大的幸運。

不過這個幸運能維持多久,父親心裏比較沒底。

半個月前,沅國皇帝有感於朝堂上的兩方勢力纏鬥太久,矛盾如果到了不可調和的境地,最終可能會迎來一場大戰。

大戰之後,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果,但如果一勝一負,對皇帝來說絕對不是什麼好事,他那個皇位坐得也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