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話,中華文化與曆史的瑰寶,通過口耳相傳或書麵文字記載等各種形式流傳在寓言、小說、宗教、舞蹈、戲曲中。某方麵而言,上古神話會被假定是曆史真實的一部份,最初的文字記載散見於《山海經》、《水經注》、《尚書》、《史記》、《呂氏春秋》等古典中。從文學的角度來說,神話以故事的形式表現了遠古人民對自然、社會現象的認識和願望,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相信大家對於“魯班”可以說是耳熟能詳了,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後,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裏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春秋和戰國之交,社會變動使工匠獲得某些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機會。在此情況下,魯班在機械、土木、手工工藝等方麵有所發明。大約在公元前450年以後,他從魯國來到楚國,幫助楚國製造兵器。他曾創製雲梯,準備攻宋國,但被墨子製止。墨子主張製造實用的生產工具,反對為戰爭製造武器,魯班接受了這種思想。魯班一生中發明了很多東西,比如我們常用的墨鬥、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像機封、農業工具、木工工具、鎖鑰、兵器、仿生機械、雕刻、土木建築。2400多年來,人們為了表達對魯班的熱愛和敬仰,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實際上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象征。當然,有些傳說可能與史實有出入,但卻歌頌了中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魯班被視為技藝高超的工匠的化身,更被土木工匠尊為祖師。

《魯班在赤水河邊的民間傳說故事》王萬兵先生在赤水河生活了近20餘年,從小就對民間故事很感興趣的他,在赤水河生活的這些年裏,他不斷的收集整理民間所流傳關於魯班的故事,以神話故事體裁特點並參雜了赤水河的民間習俗為大家講述一段魯班在赤水河邊,修建雙鳳台寺廟,那斷時間,發生的事,雙鳳台寺廟是玉帝政績十大形象工程之一。全書共長50多萬字,將為你揭露魯班在赤水河時每一個傳說來曆。這也是非常寶貴的民間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書非常具有知識性、趣味性、文學性、可讀性,希望大家都喜歡,並從故事中得到樂趣,得到啟發。

魯班成了仙之後,常去赤水河邊視察那裏的老百姓,把他的百師手藝和人間智慧,帶給那裏的人民,為他們造福,人們一代一代傳了下來,就成了赤水河邊民間魯班故事。

一、 魯班石的來曆

相傳很多很多前,赤水河有一財主,欲修一座石橋,一來方便他和他的長工來赤水河對岸做工和收租;二來落得一個好名聲,減少別人對他的謾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