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我們到寧遠衛了,明天一早就能到廣寧了,你要休息一下嗎”前方帶路的軍士停下馬問著龍亞行.
“那我們就去寧遠休息一下吧,魏公公也累了”龍亞行看著旁邊疲憊不堪的魏忠賢說
明代遼東設遼東都司,下設25個衛兩州,衛下分別設千戶所、百戶所。遼東都司區域西起山海關,東到鴨綠江,北自開原城,南到旅順口。在這一帶,都指揮使司不僅是統軍駐防,而且是以地為治,分疆轄土,全麵管理遼東地區。這樣把前代的各個行政區——州、縣一概劃歸都司,改稱衛所。而廣寧、遼陽、沈陽三城為當時遼東重鎮,而在黑龍江、吉林主要為女真活動區域。
“寧遠,袁崇煥在這裏抗擊了努而哈赤,眼前這座小城難道就能抗擊了後金21年?如果那樣他就不是人是神了。寧遠!”龍亞行在進城的時候看著麵前著個幾乎是個不設防禦的城市,不禁感慨道。旁邊的魏忠賢聽到,“什麼袁崇煥、後金啊,大將軍在跟我說嗎?” 魏忠賢問道。“沒有,我們進去先去好好吃點東西睡一覺明天一早趕緊走吧,時間可不多了”龍亞行敷衍著他。
龍亞行當然不知道寧遠後來成為抗擊後金的前線,是在天啟三年,也就是在1623年,當時後金已經全取遼東各地,而明軍的一切防禦都集中在山海關。山海關是“天下第一關”,是防守京師的第一大要塞,然而它沒有外圍陣地。清兵若是來攻,立刻就衝到關門之前。單是守禦山海關,未免太過危險,沒有絲毫退步的餘地。隻要一仗打敗,這個大要塞就失守,敵軍便攻到北京。所以在戰略形勢上,必須將防線向北移,越是推向北方,山海關越安全,北京也越安全。後來在遼東經略孫承宗的支持下,他將軍隊駐紮在了寧遠,寧遠在山海關外二百餘裏,袁崇煥到後,當即大張旗鼓、雷厲風行的進行築城,立了規格:城牆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牆牆址廣三丈,派祖大壽等督工。袁崇煥與將士同甘共苦,善待百姓,當他們是家人父兄一般,所以築城時人人盡力。次年完工,城高牆厚,成為關外的重鎮。不過在現在的這段曆史裏他再也沒有機會建當時這座無法撼動的長城了。
進了寧遠後,當然是直接去寧遠衛指揮使那,一行人馬急行來到衛指揮使府外,黑夜的襯托下,寧遠衛指揮使劉定中的巡撫府顯得異常陰森,龍亞行驅人前去通報。
“這位是皇上剛任命的遼東撫遠大將軍,請給劉定中大人通報一聲”,跑慣了遼東的順天府的神兵營的張萬海上前給站在門口的兩個兵士介紹著。
“我們大人不在,大人去廣寧了,請大將軍進府休息,我們立刻去通知我們千戶來安排大人”聽到說是撫遠大將軍到了,兩個兵士慌忙迎接著說。
“指揮使大人不在,就不打擾了,我們去驛站吧”龍亞行發話說,一行五百人迅速的離開了寧遠的指揮使府邸。自有指揮使府上的人跟隨而去,負責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