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一地定三國(1 / 2)

“朝鮮, 我朝代與倭必爭之地,朝鮮緊鄰我朝遼東與倭隔海相對,其地理位置決定了朝鮮對我朝與倭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羅刹國如果統一該民族後為了其在東北亞的利益和遏製我朝與倭的勢力現在其大公“雷帝”伊凡四世也開始格外重視朝鮮的問題。對於我朝來說如果掌握了朝鮮則相當於中國領土的延伸,從朝鮮的釜山到倭的下關其距離相當於台灣海峽。如果我朝掌握朝鮮,則對倭構成巨大的威攝,使倭對我朝山東半島以北都無法從海上和陸地進行攻擊和威脅;而倭如果想攻擊我朝的東南沿海則不僅行程長而且供給困難,更不利的是我朝可以從朝鮮直接跨海或者在倭的海領域內攻擊倭人,這樣倭寇就將麵臨本土作戰和腹背受敵的戰略困境。

"但如若倭控製了朝鮮則我朝的山東、遼東則直接處於倭寇的攻擊之下。占領朝鮮則倭寇的本島基本上就可以安全無虞, 倭寇可以從朝鮮開始先占領我遼東一地再南下山海關,無論是從軍事戰略還是物資補給都占盡優勢。先占朝鮮再占遼東進而吞並我朝也正是倭今後以來的擴張計劃.可以說掌握了朝鮮就掌握了三國的命運,進可攻退可守”張居正說出了目前朝鮮對明與倭的重要性.這也是給龍亞行的提醒,要想稱霸亞洲就要首先控製朝鮮,然後以朝鮮為跳板對付歐洲.而對朝鮮的關鍵在於遼東.以遼東一地可以決定三個國家的歸屬.

張居正覺得兩個的氣氛太深沉了,時間不多了,要說的東西就要趕緊說完,便說道“說個笑話給你聽,我上任首輔之前,南京附近有駐軍18萬人,而當時來了40餘名倭寇殺人越貨縱橫沿海十幾省,而堂堂我朝正規軍卻難以奈何.”說完兩人都在搖頭,什麼垃圾的軍隊和指揮啊.明軍的戰鬥素質和將領的指揮能力都是弱智.

“那你在聽聽後來,我朝和倭人在朝鮮的那一戰吧,這是根據廷報得到的綜合結果.這戰發生在萬曆二十年,從倭人的先遣部隊渡過對馬海峽,於4月13日在釜山登陸,戰爭正式開始。這一年是壬辰年,所以朝鮮國稱此役為壬辰衛國戰爭,而我朝稱朝鮮之役,倭人則叫文祿、慶長之役,”張居正回想著當時的資料,.而龍亞行終於可以聽到當時那一戰的準確戰報了.

“當時倭寇的關白秀吉共調動了五十萬人對朝做戰,其中三十萬用於作戰,十五萬人是先遣隊。先遣隊分為八個軍,宇喜多秀家為總司令官,小西行長率第一軍,加藤清正率第 二軍,黑田長政率第三軍,同時還有九鬼嘉隆的四萬水軍和七百艘艦船。另外還有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衫景勝、蒲生氏鄉、伊達正宗統帥的十萬人馬駐在名護屋做為預備隊。一時間是“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可以說是倭寇當時的最豪華陣容。而在戰略上,倭寇采用的是德川家康的提案,確定了“陸海並進”、“以強淩弱”、“速戰速決”的戰法;以水軍保證陸軍的戰略物資供應,陸軍分三路齊頭並進,一舉占領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