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海戰 英雄(1 / 2)

龍亞行仔細的看著,慢慢的能看清楚了,迎麵而來的是十六艘戰船,為什麼是戰船,而不是戰艦,因為在倭患頻生的明代後期,海戰船的體形比起在明初越來越小,明現在內憂外患,北有女真在遼東逐步強大,東有倭寇不時騷擾其間,內部由於土地過於集中在少數人手裏,

民間的憤怒一觸即發。在現在的情況下大多以防禦為主,對外攻擊的武器少之又少,更別說海戰,因此海戰上落入了小艇戰略的怪圈。

當時的明朝艦隊,就由大福船、海滄船和蒼船組成,相對倭船而言的‘大’福船負責衝擊,較小的海滄船負責殲敵,最小的蒼船負責追擊。這個怪圈既然阻撓了巨艦的發展,也就抑製了艦炮的發展,進而徹底打消了歐洲鐵甲帆船那樣的堅船利炮在中國出現的可能。在這個沒落的時代,唯一有些精彩的戰船,也許就隻剩下聯環舟和子母舟了。前者通長12米,兩頭高高翹起,占全長 1/3的前段裝載著zha藥,一旦撞上敵船,前段就借著碰撞與後段脫鉤,並牢牢釘在敵船上,後段士兵隨即點燃導火線,然後安全駛離。後者則通長11米,母舟等同於自殺炮台,後段腹內藏有子舟,當火炮轟開敵船時,母舟也會在猛烈的後坐力下破裂,子舟裏的士兵則可全身。

在明軍的十六艘戰船中有三艘大福船,四艘福船,兩艘海滄船,最後的七艘蒼船如果現在對戰幾乎沒有什麼大的用處,一般都是海戰快結束的時候使用,而倭寇的四艘體積和明朝的大福船體積相比要小很多,但每船都有三門大鐵炮,十八門小鐵炮。馬上倭寇就能見識到大明天下無敵海軍的實力到底是怎麼樣的。

看到眼前的戰船,龍亞行心中不免苦笑,難道這就是當時世界第一的大明海軍,說他世界第一大概指的是數量上世界第一吧,不過當時明朝的造船科技上的確是世界之最,隻是因為龍天行看多了現代的輪船,而對眼前的船沒有多大反應。但放在當時的世界上,明軍的戰鬥力首屈一指。在指南針由絲綢之路傳入歐洲的被廣泛使用的時候,明朝海軍已經開始應用羅盤來定位了。所以倭寇對於明朝的船隻上的技術相當感興趣,因此除了不斷的騷擾大明的海岸線以外,還幹俘虜船隻的勾當。

麵對出現的十六艘大明戰船,倭寇開始準備調頭逃跑。福船是誕生於福建沿海的一種船型的統稱,共有六種型號,海戰時用的福船,是指一號和二號。一號稱大福船,吃水深,體形苯,機動性能不好,主要用來海戰時撞擊敵船的時候使用。二號稱福船,較一號稍小,是一般對戰時用的。福船吃水約3.5米,看上去相當的高,一船可以裝160多個水兵,他的船頭畫著一個大口,而尾部高聳。一艘福船上有三層樓,一般也叫樓船。有兩根帆桅。而船的甲板兩邊用木板弄成防護,木板上開了很多孔,利用弓箭攻擊。如果敵人船小的話就直接弄翻,而敵人船大的話,因為福船比較高,所以敵人也不容易攻擊到船上的士兵。看著倭寇要逃,懸掛一個沈字的大福船發出旗語,至朝鮮海戰結束後,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海上戰鬥爆發在了台灣海峽。

明軍的一艘大福船迎頭向日方的一艘戰船駛去,後麵跟的是兩艘小福船,小福船上的鐵炮配置隻有兩門佛郎機,是明朝做戰時的主力火炮,小福船火炮發出的鐵球,不時在倭寇的戰船行駛的線路上爆炸,掀起一根根水柱。影響著那艘被鎖定的戰船的航向。而大福船上的投石機將石頭拋在倭寇戰船附近,而由明水軍操作的連努射出的火箭象倭寇的帆布射去。倭寇發現了明軍想要撞擊的企圖,四艘艦艇對迎頭而來的大福船進行了一輪火炮攻擊,隻看到木屑橫飛,僅有一兩發射在大福船上,引起了一兩聲爆炸聲。由於倭寇戰船發炮時必須橫向,所以明軍的大福船快速的拉近了兩者的距離。狠狠的撞在了實現瞄準的倭寇戰船上。倭寇戰船上的倭人,紛紛丟落大海之中,由於見識了明軍的船堅,其餘三艘快速的逃離,但其餘的福船炮火不斷的影響著他們的航向,又一艘倭人的戰船被擊中桅杆,速度慢慢減緩。桅杆倒下的時候,很多來不及逃開的倭人被壓在桅杆之下。看著遠去的另外兩艘倭船,大明海軍停止了追擊,轉而對剩下的兩艘戰船進行攻擊。經過接近二十分鍾的攻擊,倭寇的戰船開始緩慢的下沉,最後消失在了大海裏。海上漂浮著大片倭人的屍體,而在海裏求救的倭人,在明軍的弓箭下,一片哀號。而鮮血隨著海水的飄蕩,引來了大批的鯊魚。轉眼剛才還在嚎叫的倭寇成了鯊魚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