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軍餉
營務處李昭慶專程請程學啟趕來商議定奪的,正是鳳凰山教導總營士兵將弁的軍餉發放問題。
“程軍門,如今軍中議論滔滔,謂到底我軍采用何種餉糧製度,沿用常勝軍標準實不可取,但是否援引淮軍之製,具體發放方法如何,還請軍門定奪。”李昭慶拱了拱手,恭恭敬敬地說,幾年的戰場生涯,已經讓這個昔日合肥李家中最才氣卓然的六公子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這幫淮軍將校壓根就不會因為二哥鴻章的緣故,把自己,把李家兄弟放在眼裏,軍中的事,是誰能打仗誰手裏槍多誰說了算,三哥鶴章,即使是在戰場上打生打死身負重傷,最終不也被這幫粗鄙軍將排擠得辭職回鄉嗎?這個江蘇巡撫之弟的身份,在別人看來是值得羨慕的官場紐帶,但實際上,什麼都不是。
營務處幫辦李恒嵩是上海本地糧差出身,對錢糧之事最為在行,幫辦常勝軍軍務已有三年之久,他見程學啟沉吟不語,忙道:“按常勝軍之製當然不可,我們等要建朝廷經製的正規軍,而非洋人義勇隊,但照搬淮軍‘九關’之製,也未免太委屈了弟兄們,我部如何體現教導全軍,為全軍之模範的卓然地位?”
淮軍薪糧之製,仿自湘軍,在李鴻章的親自規劃下早已形成鐵的章製:營官月薪五十兩,辦公費一百五十兩;哨官日薪三錢;哨長兩錢;什長一錢六分;親兵護勇一錢五分;正勇一錢四分;夥勇一錢一分;長夫一錢。各部皆同,沒什麼價錢好講。
而且淮軍自援滬平吳伊始,擴軍迅猛而餉源拮據,雖有蘇滬之地的豐厚厘金、關稅進項,但款項大多花銷在了采購洋槍洋炮和養常勝軍上,淮軍官兵的軍餉從來沒有按時發放齊全過,欠薪成了常態。最終漸漸成了“九關”的慣例,所謂九關,即每隔四十五天發一個月的軍餉,一年隻發九次餉。
沒有發的三個月軍餉,被稱為“報效”,取犧牲小我報效朝廷之意,實際上就是一直拖欠著,直到官兵退伍還鄉,或者不幸陣亡之後,才結清報效數額,一並發放給本人或遺屬。
“九關”是公開的拖欠,而各部暗中的克扣拖欠,種種名目,更是數不勝數,深為兵士痛恨。但與此相反,在戰場上,軍餉之外的獲利方法,例如軍械糧草的采購報銷、吃空額喝馬幹、乃至最簡單的,攻陷太平軍城池之後的擄掠,也是眾人皆知的。所以哪個營頭的長官克扣少,哪個營頭有“創收”致富的竅門,就成了兵士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士兵們談論著營頭的好與壞,商議著跟著哪個長官混較有油水,待遇較優厚,漸漸地就如同後世職場中的職員一般,頻頻跳槽,從這個軍營跳槽至那個軍營,甚至老營官辭職不幹跑到油水高的部隊當個小什長的事情也頻頻發生。
曾國藩對於這種現象痛心疾首地批評:“以軍營為傳舍之地,任意遠颺,投效他處,流弊甚長!關係甚大!”但長官批評歸批評,卻無法阻止人才流動在湘淮軍中的愈演愈烈,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麼!如今教導營裏的常勝軍老兵、原太平軍戰俘、原淮軍各部跳槽勇丁,又有幾個不是因為聽說鳳凰山是由洋人開餉沿用常勝軍舊例,不用打仗而餉銀豐厚而踴躍加盟的呢?
常勝軍當初的軍餉,即使是在帳麵上,也比淮軍高不少,常勝軍軍餉發的是“鷹洋”,也就是墨西哥銀元,和銀兩的官方彙率是1銀兩=1.538鷹洋【注1】,但實際生活中,因為鷹洋製作精美、品相好、比起細碎銀子來說容易攜帶和消費,受到中國老百姓的喜愛,所以在沿海一帶,甚至有接近1比1的民間彙率。常勝軍的軍餉標準,擔任洋人連長助手,往往可以直接指揮華人連隊的軍士長,月薪19.20鷹洋(官價折合12.48兩),而相比之下淮軍哨官大月月薪9兩(淮軍因按每月實際天數發餉,故有大月小月之別),擔任排長的常勝軍上士月薪14.40鷹洋(折合9.36兩),而淮軍哨長月薪6兩,擔任常勝軍班長的下士月薪12鷹洋(折合7.8兩),而淮軍什長月薪4兩8錢,還不如常勝軍普通華人列兵月薪9鷹洋(折合5.85兩)。可以說,在淮軍裏當個欠薪成慣例的官,還不如在常勝軍裏當個小列兵劃算,更不用說,常勝軍幾乎沒有克扣軍餉的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