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1 / 3)

附錄一

毛澤東題詞

毛澤東主席題詞1

一位曾在沈陽軍區“雷鋒團”政治處任宣傳助理員的王漪南(雷鋒同誌生前戰友、曾任雷鋒團政治處任宣傳助理員,後轉業至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鋼集團公司工作)同誌,在毛澤東“向雷鋒同誌學習”題詞發表四十四周年之際,深情回憶當時黨和國家領導人號召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學雷鋒中一些鮮為人知的動人情景。

毛澤東“向雷鋒同誌學習”的題詞,是在1963年3月1日首先發表在《中國青年》雜誌的5、6期合輯上。同期還發表了周恩來總理“雷鋒同誌是勞動人民的好兒子,毛主席的好戰士”的題詞。

新華社在3月4日向全國發通稿,3月5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都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毛主席為雷鋒題詞的手跡:“向雷鋒同誌學習”。也是在當天,在雷鋒的故鄉,中共長沙縣委作出了《在全縣人民中深入開展學習雷鋒的決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也在晚8:30分的聯播節目中,第一次播發了雷鋒在1961年1月5日應遼寧省實驗中學的邀請,向師生作報告時錄製和保留的一段講話錄音。在毛主席題詞後,黨和國家領導人相繼為雷鋒題詞。《解放軍報》在3月3日刊登了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和鄧小平的題詞;後來,陳雲、葉劍英也為雷鋒題詞。

毛澤東主席題詞2

就在3月6日當天,沈陽軍區領導機關,在陳錫聯上將主持下,召開了有1500人參加的“響應毛主席號召,進一步開展學習雷鋒同誌活動動員大會”。中共中央東北局、中共遼寧省委、共青團中央、沈陽市委、撫順市委等負責同誌應邀出席了大會。共青團中央在會上宣讀追認雷鋒為“全國少先隊優秀輔導員”的決定,並頒發獎狀。同天,全國總工會下達了《關於廣泛組織全國職工向雷鋒同誌學習》的通知,要求全國工會有計劃樹立學習雷鋒典型,把做雷鋒式工人變成廣大職工的實際行動。各省市、各單位在毛主席題詞後都行動起來,在全國掀起了學習雷鋒的高潮。

毛主席“向雷鋒同誌學習”的題詞鼓舞著全國人民。我們過去看到的是三月五日《人民日報》發表的題詞,也隻知道這張題詞。然而,毛主席為雷鋒題詞不是一次而是三次,就很少為人知道了。毛主席為雷鋒題詞的前後經過也同樣鮮為人知。我們在紀念毛主席為雷鋒題詞四十四周年的時候,對這段曆史作一次回顧,是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毛主席的三次題詞,是季增同誌寄給有關部門供雷鋒圖片展覽用的,是他珍藏的極其珍貴的曆史圖片。季增同誌為河北承德日報高級記者,原為雷鋒團攝影員,有關雷鋒的圖片主要是他和張峻拍攝的,他拍的數量最多。這三張題詞,一張是毛主席在1963年2月22日題寫的,是“向雷鋒同誌學習”七字,但未發表過。另一張也為“向雷鋒同誌學習”的題詞,就是三月五日《人民日報》等報刊發表的,我們大家看到的就是這一張。第三張是毛主席1965年8月30日題寫的,上麵有“學習白求恩”五字,下麵有“學習雷鋒為人民服務”九字。這三張圖片具有極其珍貴的曆史價值。

毛澤東主席題詞3

關於毛主席為雷鋒題詞的始末經過,過去也很少人知道,結合有關報刊資料,介紹給讀者。

四十四年前的1963年2月7日,《人民日報》在一版、二版和五版編發了有關雷鋒的文章和日記摘抄。一版頭條是“遼寧廣大青年熱烈學習雷鋒事跡受到深刻教育”,副標題為“像雷鋒那樣忠於革命事業”,並加了編者按。第二版刊登了雷鋒生前事跡的通訊。第五版刊登了雷鋒日記摘抄和雷鋒的幾張照片。同時還發表了評論員文章《普通的偉大一兵》,並配有總參謀長羅瑞卿為“雷鋒班”命名的題詞“雷鋒同誌永垂不朽”。

這時,《中國青年》的青年編輯們在總編輯邢方群的帶領下,開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編委擴大會,專門討論如何宣傳雷鋒。但是,他們遇到了難題:幾家報紙尤其是《人民日報》重點宣傳過了,再加上《中國青年》是半月刊,不如報紙迅速,很難造成更大的聲勢。他們研究把五、六期合刊為雷鋒專輯,這樣分量加強了,但還不夠。這時他們產生一個奇想,請毛主席題詞,請周總理題詞。對!題詞專號,這樣聲勢就大了!散會後,他們連夜起草了給毛主席的信,信的內容是這樣的:“現在全國正在掀起一個向雷鋒學習的熱潮,我們《中國青年》準備出一期學習雷鋒專號,向全國人民推薦這個典型,教育青年一代在社會主義時期更好地成長,請您老人家為雷鋒題詞”。然後,由字寫得好的人用毛筆工工整整地抄在直行紅格信箋上,信封上寫中南海毛主席收。毛主席的秘書林克把《中國青年》的信呈給了毛主席。據林克後來回憶,他曾遵照毛主席意思,根據雷鋒事跡擬了供主席參考的句子十多條,每一條都是學習雷鋒的一個側麵。

當時,在國際上,中蘇論戰正激烈,這使毛主席一再思考著中國的未來。在國內,大躍進後緊接著三年自然災害,人民生活嚴重困難,黨群關係產生距離;毛主席在一次談話中,曾要求共青團加強對青少年的培養教育。教育青少年,雷鋒就是一個絕好的榜樣。毛主席決定為雷鋒題詞。據邢方群回憶,二月下旬,林克去毛主席書房菊香書屋見毛主席,看到題詞已寫好了,瀟灑的毛筆行草和諧地布局在一張普通信紙上。這便是1963年3月1日首次在《中國青年》發表的那張題詞。後3月5日在全國發表。毛主席這張題詞沒有用林克擬好的句子。毛主席說:“學不是學他哪一兩件事情,也不是學他某一方麵優點,而是要學習他的好思想好作風好品德,學習他一貫做好事而不做壞事,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當然,學習雷鋒要實事實是,紮紮實實講實效,不要搞形式主義。不但普通幹部、群眾學雷鋒,領導幹部也要帶頭學雷鋒,才能形成好風氣”。這是毛主席關於學雷鋒一段極其重要的講話。

毛主席題詞使《中國青年》邢方群和青年編輯們欣喜若狂,題詞發表在《中國青年》3月1日出刊的五、六期合輯專號的扉頁上。因為題詞是給《中國青年》的,共青團中央書記處向上級請示後,將題詞交新華社並把發通稿的時間定在3月2日。但是,當時《人民日報》要發表中蘇論戰的評論,羅瑞卿建議,要推遲兩天。於是,新華社3月4日向全國發了通稿,3月5日全國大小報紙頭版頭條刊出了毛澤東同誌為雷鋒的題詞。全國掀起了學習雷鋒的熱潮,學習雷鋒蔚然成風。

“向雷鋒同誌學習”

由於老一代革命家的積極倡導,學習雷鋒的活動很快從軍隊向全國各行各業發展,迅速興起了一個全國範圍的學雷鋒熱潮。共青團中央、全國總工會和全國婦聯相繼做出決定,並以各種形式組織了學習和宣傳雷鋒的活動。《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報紙都用大量篇幅報道了各地開展學雷鋒活動的情況,以及雷鋒事跡、雷鋒日記等……隨著學雷鋒活動的深入開展,全國各行各業和各條戰線上,湧現出成千上萬雷鋒式的先進人物,社會上迅速地出現了一種奮發圖強、積極向上的精神,進一步地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社會新風氣。

海外史家關注的,也是學雷鋒的政治含義。有關著作提到的關聯事件,還有廬山會議後“林彪地位的上升”、“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批“合二而一”等等。邁斯納指出,60年代初,解放軍“首次出現在中國政治舞台上。軍隊的作用,最初基本上隻限於宣傳方式。第一個被作為標準的毛澤東主義道德典範,並具有高尚的生活情趣而被大力宣揚的軍人英雄,是具有傳奇色彩的雷鋒”。

但無論如何,雷鋒本人在世之時,畢竟算不上政治人物。其實,在絕大多數國人心目中,學雷鋒始終是一項提倡助人為樂的公益活動。不論其緣起如何,經過四十年磨礪,如今已被簡化為“再單純不過的符號”--可以“極凝練地概括為三個字:‘做好事!’。這顯然比用“政治掛帥”或“無私奉獻”概括“雷鋒精神”,來得更貼切、更平實、更少非議。至於近年仍有人願意探討“雷鋒精神”是屬於“共產主義精神”、“時代精神”還是“民族精神”;“雷鋒精神”與今日市場經濟、消費社會,是“對立”的、“互補”的,還是有可能“化合”的……就讓他們繼續探討下去好了。

過去大半個世紀裏,以平凡而偉大見諸各類官方出版物的英模人物,不勝枚舉:張思德、孟泰、時傳祥、朱伯儒、李素麗、孔繁森……

附錄二

雷鋒事跡

人民的勤務員

從一九六一年開始,雷鋒經常應邀去外地作報告,他出差的機會多了,為人民服務的機會就多了,人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裏,好事做了一火車”。

一次雷鋒外出在沈陽車站換車的時候,一出檢票口,發現一群人圍著一個背著小孩的中年婦女,原來這

雷鋒擦車

位婦女從遼寧去吉林看丈夫,車票和錢丟了。雷鋒用自己的津貼費買了一張去吉林的火車票塞到大嫂手裏,大嫂含著眼淚說:“小兄弟,你叫什麼名字,是哪個單位的?”雷鋒說:“我叫解放軍,就在部隊工作。”

五月的一天,雷鋒冒雨要去沈陽,他為了趕早車,早晨5點多就起來,帶了幾個幹饅頭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雷鋒看見一位婦女背著一個小孩,手還領著一個小女孩也正艱難地向車站走去。雷鋒脫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她們一起來到車站。上車後,雷鋒見小女孩冷得發抖,又把自己的貼身線衣脫下來給她穿上,雷鋒估計她早飯沒吃,就把自己帶的饅頭給她們吃。火車到了沈陽,天還在下雨,雷鋒又一直把他們送到家裏。那位婦女感激地說:“同誌,我可怎麼感謝你呀!”雷鋒說:“不要感謝我,應該感謝黨和毛主席啊!”

一次,雷鋒從安東(今丹東)回來,又要在沈陽轉車。他背起背包過地下通道時,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大娘,拄著棍,背了個大包袱,很吃力地一步步邁著,雷鋒走上前去問道:“大娘,您到哪去?”老人上氣不接下氣地說:“俺從關內來,到撫順去看兒子!”雷鋒一聽跟自己同路,立刻把大包袱接過來,用手扶著老人說:“走,大娘,我送您到撫順。”老人感動極了,一口一個好孩子地誇他。

雷鋒照片

[1]

進了車廂,他給大娘找了座位,自己就站在旁邊,掏出剛買來的麵包,塞了一個在大娘手裏,老大娘往外推著說:“孩子,俺不餓,你吃吧!”“別客氣,大娘,吃吧!先墊墊肚子。”“孩子”這個親切的稱呼,給了雷鋒很大的感觸,他覺得就像母親叫著自己小名似的那樣親切。他在老人身邊,和老人嘮開了家常。老人說,她兒子是工人,出來好幾年了。她是第一次來,還不知道住在什麼地方哩。說著,掏出一封信,雷鋒接過一看,上麵的地址他也不知道。老大娘急切問雷鋒:“孩子,你知道這地方嗎?”雷鋒雖然不知道地址,但雷鋒知道老人找兒子的急切心情,就說:“大娘,您放心,我一定幫助你找到他。”

雷鋒說到做到。到了撫順,背起老人的包袱,攙扶著用地圖找了兩個多小時,才找到老人的兒子。

母子一見麵,老大娘就對兒子說:“多虧了這位解放軍,要不然,還找不到你呢!”母子一再感謝雷鋒。雷鋒卻說:“謝什麼啊,這是我應該做的。”

過年的時候,戰友們愉快地在一起搞各種文娛活動。雷鋒和大家在俱樂部打了一陣乒乓球,就想到每逢年節,服務和運輸部門是最忙的時候,這些地方是多麼需要人幫忙啊。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幾個同誌,一起請假後直奔附近的瓢兒屯車站,這個幫著打掃候車室,那個給旅客倒水,雷鋒把全班都帶動起來了。

雷鋒就是選擇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做好事,難怪人們一見到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鋒。因為他是我們的好榜樣!

團結友愛

雷鋒把自己的藏書拿出來供大家學習,被人們稱為“小小的雷鋒圖書館”。他幫助同誌學習知識,同班戰友喬安山文化程度低,雷鋒就手把手地教他認字,學算術。同班戰友小周父親得了重病,雷鋒知道後以小周的名義給家裏寫了信又寄去10元錢。戰友小韓在夜裏的出車中棉褲被硫酸水燒了幾個洞,雷鋒值班回來發現後,把自己的帽子拆下來一針一針地為小韓補好褲子,輕輕地蓋在他身上。知道這個情況的喬安山說:“為了給你補褲子,雷鋒半宿都沒睡!”

特殊的星期天

一九六零年初夏的一個星期天,雷鋒肚子疼得很厲害,他來到團部衛生連開了些藥。開藥回來後,見一個建築工地上正熱火朝天地進行施工,原來是給本溪路小學蓋大樓,雷鋒找工地的管理員爺爺以軍裝作借條借了一輛小車,加入到運磚的行列中去。廣播員小姐得知情況去采訪他,問他為什麼來,叫什麼,哪個部隊的。他說:“我是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我和大家一樣,隻要盡了自己的一點義務,也算是有一份力盡一份力。”沒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就接著幹活去了。廣播員廣播了有位解放軍戰士在休息日來幫忙的這件事,工人們受到鼓舞,一個個都更賣力的幹起來,還與雷鋒比賽。於是這天下午提前兩個小時完成了當天的任務。他幹完活還了車取了軍裝不留姓名就走了,其實管理員爺爺看到雷鋒的軍裝裏夾了一封他替王大力捎的一封信,爺爺當雷鋒是王大力,引起了場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