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

雖然已經說不出話來,但是抓著寧林那著急的模樣也令人動容。

寧林原本想著單身一輩子的,不忍王氏傷心,便答應了再成親。

偏偏王大太太和寧少源給他介紹的他都瞧不上。

逼急了他才說自己有喜歡的人。

蘇氏是縣學裏一個學生的妹妹,因為早年訂了門親事,可還沒過門男方便在一次下水遊玩的時候,沒能上來,就這麼沒了。

當時小姑娘才十三歲。

就這麼成了望門寡。

平時不管什麼節目,什麼喜事,都沒有她參加的份。

後來兄弟們到了說親的年紀,她這樣的身份,總讓家裏有些為難,於是小姑娘在十五歲那一年搬出了家。

父母給了幾兩銀子,再加上兄弟給她湊的錢,開了間包子鋪。

在縣學附近租了個鋪子,賣起了包子。

皮薄肉厚又幹淨實惠,縣學裏許多學生都樂意去那裏捧場,寧林每隔兩日都過去買回包子。

一來二去便熟悉了。

姑娘姓蘇,大家都喊她小蘇。

寧林起初還不太習慣,不過去的多了,便也跟著大家一道喊。

小蘇的哥哥和弟弟都在縣學讀書,後來縣學的書院辦了起來,縣學裏的學生,還有縣裏私塾的學生乃至私塾的先生樂意去的都能進書院。

除了本縣的學生,還有外縣的甚至鄰省的。

人多口味雜,小蘇的包子做得好,便去書院申請了一下,還真被錄取了,她的包子鋪就從縣學附近轉到了書院裏。

因為書院的學生增多,生意倒是比在街上時更好一些。

而小蘇包子用的菜呀肉呀,都是合作社提供的。

因為知道寧林也是合作社的股東之一,小蘇對他都格外的照顧。

寧林一向心軟,耳根也軟,在知道小蘇的遭遇之後,對她就格外同情。

再加上自己也是死了老婆的人。

兩人一個算是鰥夫,一個算是寡婦。

倒是每次去都聊上幾句。

在寧少源他們提起這事時,寧林便說了喜歡賣包子的姑娘。

而且小蘇的大哥也在前兩年中了舉人,二哥和弟弟也有秀才的身份。

與寧家算是門當戶對了。

寧桃當時在家守孝了三個月,就被喊去工作了。

對小蘇的印象還蠻好。

寧林夫婦過來,就是想請他們晚上過去一道吃個飯,還有幾個認識的人。

一說名字,寧桃都知道,且關係都還不錯。

第二天,寧林就把他拎去書院教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