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軍墾三代人

“你們現在可以把戰鬥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當祖國有事需要召喚你們的時候,我將命令你們重新拿起戰鬥的武器,捍衛祖國。”這是五十年代主席對駐疆部隊發布的命令。

因為這個命令,解放軍駐疆官兵10萬餘人脫下軍裝,集體就地轉業,紮根天山南北的荒漠戈壁,開始艱苦創業,開荒種田。

林早早的外公就是這群不列入軍隊編製,不穿軍裝的戍邊隊伍中的一員,編入農一師九團,分配到昆崗地區屯墾戍邊,後來,林外婆王清從老家過來昆崗找林外公,一家人算是在邊疆紮了根。

70年代末,林早早的媽媽趙國興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團裏統一分配到連隊種地,當時的昆崗地區經老輩人開墾,已有良田萬畝,可機械化設備不足,多是靠人力種地。

然而,種地從來都是最辛苦的活兒,插秧澆水,除草拾花,盛夏麵朝黃土背頂驕陽,深秋望月而出披星而歸,趕上夏秋季大半夜澆水,那蚊子真能把人生吞了。

趙國興家中兄弟姐妹五個孩子,就靠林外公一個人的微薄工資過活,那可是摳到了骨頭縫裏,趙國興從小到大就沒穿過一件像樣的衣服,不是撿姐姐穿小的,就是撿人家不要的,上學時丟個鉛筆怕挨打連家也不敢回,沒有紅頭繩就將電線芯子抽出來用外頭的紅皮子綁頭發,苦日子過多了就盼著趕緊工作,想著自己掙錢就能過好日子了,哪知工作後辛苦不說,工資也沒幾個,所以她一直很羨慕團部工人,能按時上下班工資也不低。

後來,在林早早外公撮合下,趙國興嫁給了機耕二隊作業站的技術員,也就是林早早的爸爸林衛國,林衛國六歲時家裏窮的吃不上飯,隨外公外婆來昆崗農場種地,學習好心氣兒高,高考誌願填了首都大學,結果沒錄取,當時不講究複讀,按成績被安排在墨城的職業技術學校,學了三年農用機械。

那個時候,大學生如鳳毛麟角,職業技術學校出來的已經算是文化人了,所以林爸爸直接被分配去機耕二隊,全稱是機械化耕作二隊,成了一位作業站的技術員,主要負責確保連隊農用機械的正常運轉,倒也輕鬆。

那年作業站分到兩個技術員,一個林衛國,另一個叫路忠誠,當時的機耕二隊隊長正是林早早的外公趙春德,秉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則,趙春德索性將林衛國介紹給了自己的二閨女趙國興,同時,將路忠誠介紹給了自己的三閨女趙國榮,二閨女和三閨女是對雙胞胎,正好一起辦喜事。

林衛國自小來疆,父母都在湖州,前幾年他外公外婆年歲大了,想著落葉歸根,退休後就都回了湖州,當時的技術員可是稀缺人才,團裏舍不得放人,他的工作調動手續辦不下來,隻好獨自留在了昆崗。

80年代初,邊疆往內地的交通並不發達,從昆崗到湖州幾千公裏,翻山越嶺,且不說長途汽車,便是火車都得十多天,還要開介紹信,十分不方便,況且連隊上也離不開技術員,林衛國的探親假請不下來,索性往老家拍了封電報報喜,就自己張羅起婚事。

房子是連隊分配的,家具卻要自己張羅,林衛國家裏人都不在身邊,他一個小夥子工作時間又短,手頭上也沒多少積蓄,買大衣櫃,五鬥櫥,木板床之後就捉襟見肘了,無奈之下,他索性自己找木頭做家具,畢竟不是木匠出生,手藝有限,桌椅板凳倒是做全乎了,就是不太好看,可又能怎麼辦?那個年代,湊合吧。

趙國興準備嫁妝時跟著林外婆去了新房,一瞧就不樂意了,這也太不像樣了吧,她不想嫁,她娘王清也不高興,可回去跟趙春德一說,趙春德不樂意了,親事都說定了,日子都訂好了,你說不嫁就不嫁!不成!家裏頭向來是趙春德說一不二,所以趙國興最終還是委委屈屈地嫁給了林衛國,可心裏頭卻一直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