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1 / 1)

第1章 “元來” 【添加作者有話說】據說從前……

據說從前,“原來”二字本是寫作“元來”的,隻因大明太.祖爺驅除韃虜,平定天下,不想蒙元再回來,才改作“原來”,圖個彩頭。

展眼八十餘年過去,已沒什麼人還記得世上曾有過“元來”的說法兒,“元”卻忽然又來了一回。韃子王帶著他們俘獲的大明天子,直殺到北京城下,天下險一險又改了姓。

後來兵退了,戰事消了,過了一陣子,那位被俘的天子也被接回來了,在南宮做了七年太上皇之後,又回到紫禁城做了皇帝。民間自有人論其功過,也有不少人說,這位萬歲爺爺福大命大,運道過人。

結果這位好運道的萬歲爺總共活了三十七歲,就要死了。

自從天順七年臘月,京城的人們就在擔憂著皇上的龍體。並非天順皇帝有多得民心,隻因大夥兒都怕皇上走得不是時候,叫他們過不好年。

都說“耍正月,鬧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不論城中鄉下,窮人富人,過年都是難得放鬆樂嗬的機會。窮人家巴巴望了一年,就等著這會子吃上幾頓葷腥,小孩子們巴巴望了一年,就等著這會子的壓歲錢,閨中婦人們巴巴望了一年,就等著燈節那幾天能公開出門逛燈會,萬一皇上正趕這時候賓天了,舉國守喪,所有這些好事兒就都沒了,又要等上一整年。

好在皇上他老人家當真體恤民意。民間燈市自正月初八起開市,到正月十七收攤,十天工夫,燈也掛舊了,人也看膩了,就趕在撤燈的這天,天順皇帝龍馭賓天了,留給了百姓們一個還算齊整的好年。

死訊公開的那天叫聞喪日,自這天起,在京文武百官每天都要去到紫禁城◎

此刻剛過寅時,外麵天還黑著,屋內掌著數盞燈燭,跟前除了萬氏再無外人。靜了良久,皇帝方道:“太公章皇帝三十七歲晏駕,先帝同是三十七歲晏駕,叔父……才活了二十八歲,朕如今看出來了,天天處置這些惱人的事,是不易活得長久。”

萬氏已然嫻熟地為他綰好發髻,插好金簪,罩上發冠,聞言手上稍稍一頓,遂含笑道:“您可別這麼嚇我。”

皇帝回眸望她:“這怎麼是嚇你?”

“可不是嚇我麼?”萬氏係好纓帶,“我可比您大著十多年呢,您這就急著悲秋了,莫不是說,我已然是半截入土的人了?”

皇帝也不覺露了笑意出來,心中煩惱已去了大半。聽見外麵孫嬤嬤隔著門簾報說早膳送來了問何時擺膳,他斂了笑容,起身走出。

宮女打起宮門口沉甸甸的錦繡厚棉簾,傳膳宦官將一個個食盒捧進門。盒蓋上豎著小曲柄黃傘,顫巍巍的,傘沿兒上垂著拇指肚大小的金鈴兒叮咚輕響,據說是為驚走鳥雀以防汙損禦膳。

宦官將食盒放在牆邊高幾上,拽下掖在衣襟上的方巾,對角折著蒙住口鼻,係在腦後,活像戲台上的蒙麵大盜。蒙好了麵,確保鼻息不會汙了禦膳,宦官才開了盒蓋,一樣樣端出食盒裏的膳食,擺到方桌上。

大喪期間,光祿寺早已撤去了葷食,禦膳裏不但沒有肉食,連葷油也不能見一星。好在皇帝口味喜甜,有糖點可吃,是葷是素便不在乎,不會覺得太過寡淡。

進膳同樣是萬氏一人伺候,皇帝見她遞了一個赤豆春卷在盤裏,便道:“是昨日聽你說這赤豆卷兒好吃,朕才叫他們今日多進一份,其實朕吃著倒是尋常。”

每日皇帝的剩飯都賜給宮眷或是下人,受賜都是極大的體麵,皇帝尚未大婚,每次禦膳剩下的都是留給萬氏,特意叫了份他不愛吃、她愛吃的吃食,自然就是為她留的。

萬氏聽了,便將那春卷又放回碟子裏,換了個玉米麵糖糕給他,道:“這點子小事兒也勞您記著,您掛心那麼多大事還不嫌累得慌。”

此時玉米極為精貴,非大富大貴之家不可得,也隻有皇家才能想吃便吃,隨時供給。皇帝很喜歡玉米麵甜點,吃了一口糖糕,道:“國家大事要記,記些你的瑣事權當散心了,難不成你連這點機會都不給我?”說著還趁萬氏布菜的當口在她掌緣上輕輕碰了一下。

國喪在前,在自家寢宮裏說笑也要謹慎適度,皇帝這動作雖小,話卻說得已有些狎昵過露,萬氏回了他一個似有若無的笑,沒有接話。

旁邊一個捧著漱口盂侍立的小宮女抬眼朝萬氏瞄了一下,皇帝偶然看在眼裏,不禁蹙起了眉。剛剛伺候淨麵的也有這個小宮女在內,當時他與萬氏說話,便見到這小宮女抬眼瞄了萬氏兩次,光是他看見的,這會子便已是第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