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曆史上,被記在了每個華國人民的心中。

而同樣發生在1982年,並被留在了這一年,被記住在這一年的,還有在中秋節兼職國慶節期間過完了22歲生日的蘇秋月和她的團隊在曆時三年時間,終於趕在1982跨1983年春節之前成功研究、製造出來的“紅星一號”。

這一年,是華國曆史上第一次為發動機技術申請了專利,並在工藝製造和原理上麵超越了國外強國成為了國際發動機的一年,是全體華國人民揚眉吐氣的一年。

某國家航空航天所處秘密基地裏。

這是“紅星一號”發動機在完成了適配性後的試飛環節。也是在確定它機能穩定性,是否能夠進行量產工作以前所進行的最後一次試飛。而在此之前,它已經成功完成了與華國目前所擁有的航空設備的適配,完美地完成了近百次的試飛工作。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第一次飛行,起飛!”

嘹亮的號子在人群中響起,宛如即將到來的除夕夜時才會有的春晚倒計時一樣,令人心潮澎湃。在場的人們全都忍不住憋足了一口氣,高高地抬起了脖子,像是在盼望著美好未來一樣,盼望著,也期待著不遠處那架配有“紅星一號”發動機的戰鬥機的升起。

在螺旋槳席卷著空中無形的空氣,帶動起一陣呼嘯的狂風,並隨著這份咆哮而一點點飛上藍天的時候,在場所有的人都忍不住紅了眼眶。

而在戰鬥機成功起飛以後,一個新的問題出現在了在場眾人的心裏。

——“它會平穩落地嗎?”

盡管已經試飛了上百次,但在每一次試飛的過程中,人們的心也都還是緊緊地揪著。所有人都知道它會安穩落地,會好不損傷的落地,可在空中的小黑點一點點變大,一點點變近的時候,人們也還是不自覺地屏住了呼吸。

現場,除了戰鬥機落地時所發出的嗡鳴響動以外,一切都是靜悄悄的。

從飛行員從戰鬥機下來,雙腳踩在地上,到等待在周圍的戰鬥機維護維修人員湧上去檢查機體的情況,再到蘇秋月上前確定數據……一直到許多小領導簇擁著大領導前來,由大領導親自發話,宣布試飛成功以後,人們緊繃的情緒這才得以放鬆,壓抑許久的激動也跟著湧現了出來。

徐老緊顫唞著雙手,哽咽地同站在不遠處同樣緊緊凝視著那已經成為藍天中一個看不清的小點位置的蘇秋月說:“我們成功了……小蘇同誌,我們成功了!我們真的自主研發出了‘紅星一號’這個超越國際技術的渦扇發動機……我們,我們沒有辜負領導和人民的期望!!”

隻有同蘇秋月一起廢寢忘食的在研究所裏埋頭研究了三年的徐老等人知道這簡單的一句“成功了”要花費他們多少的力氣,又飽含了多少心酸。

但不管經曆了多少困難與險阻,這塊“硬骨頭”也終於還是被蘇秋月這啃了十多年烤鴨腿的牙口給“啃”下來了!

蘇秋月看著相互擁抱,激動得手舞足蹈的人們,輕輕同在這個成就中幫助自己最多的9527說了一句:“我做到了,我們都做到了。”